央視的新聞在當晚的新聞聯播以及晚間新聞播出之後,立刻將餓了麼推到了全國人民的眼前,引發了軒然大波。
就算是牧野科技自己的線上宣傳,也遠不及央視新聞覆蓋的面積更廣。
因為線下是網際網路媒體的黑洞,如果一個人不上網,或者一個區域的人極少有人上網,那想把資訊透過網際網路投遞給他們,難度實在太大。
但是電視就不一樣了。
現階段,網際網路大多數還都集中在城鎮,沒有形成真正的全面覆蓋。
可廣播電視業務已經發展了幾十年,早就已經在國內實現了高度覆蓋,受眾比網際網路要多好幾倍。
所以,央視一播出,那些沒接觸過網際網路的人,才終於意識到,網際網路到底能做什麼。
網際網路改變生活,在這之前也不過就是一句口號,除了真正使用網際網路的人之外,普通人根本就不知道網際網路到底能做什麼、能怎麼改變生活。
但是,央視的記者從餓了麼商家、使用者以及騎手這三個視角,全方位展現了餓了麼的運作流程,讓不懂網際網路的人,也看明白了餓了麼的運作方式。
原來,網際網路還可以跟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它可以讓生活變得更智慧、更簡單、更方便。
李牧身上近乎神話的光環,因為O2O、餓了麼的創新模式,得到了更高一級的昇華。
訊息同步傳到海外,華爾街對牧野科技的估值也做出了一定幅度的上調,因為他們看得出,這個玩意在華夏有著無與倫比的市場空間。
華夏現階段的經濟發展雖然迅速,但底層人口依舊眾多,有著充沛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資源,這種動輒需要上百萬人進行配送的超大團隊,只有在華夏這樣的國家裡才能夠擁有最好的土壤。
因為是O2O模式,也就是說,提供服務方與接受服務方基本上不能距離太遠,甚至現階段在餓了麼都不能超過五公里,這就需要一個國家,既擁有足夠有一定消費能力的城市人口、白領階層甚至精英階層,也需要這個國家能夠提供足夠多的廉價勞動力。
如果放在柬埔寨、緬甸這樣的國家做這種模式,送餐的群體可能會遠大於用餐的群體,因為他們的整體經濟太過落後;
但是,如果放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做這種模式,送餐的群體可能會遠低於用餐的群體,因為他們的整體經濟發展較先進。
華爾街覺得,如果任何一家公司,在美國需要僱傭百萬級的員工,那麼這家公司基本上不具備很好的發展前景,甚至沒人敢對它進行投資。
看看美國的汽車產業吧,這些企業一方面受累於自己的不上進,但另一方面又受制於強大的工會以及高昂的傭工待遇。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需要大量人力的企業,紛紛都在離開美國本土、駛向海外。
這些年,美國製造業凡是在美國政府頒佈的法律法規中,可以搬離美國本土的,基本都已經搬走了。
正因為如此,在華爾街眼裡,餓了麼這種模式,根本沒法在美國複製。
咋複製?
美國人送個披薩都至少要個幾美元小費,平時快餐店、中餐店等飯店的外送服務,基本上都是飯店自己僱傭臨時工來負責,只需要按小時支付薪酬就可以。
而且,每家店只有幾名負責送餐的員工,根本不會存在什麼工會,可一旦主體擁有上百萬送餐員工的時候,公會也就隨之而來了,接著,他們會向企業要求保險、要求帶薪假、要求各種福利,動不動還搞個罷工,換哪家企業都受不了。
對餓了麼這種嚴重依賴騎手的模式來說,一旦騎手大罷工,整個平臺立刻徹底癱瘓,連一口緩衝的氣都不讓你喘。
矽谷對這一點的看法,與華爾街一致。
他們也覺得,餓了麼雖好,但不能在美國本土複製。
矽谷本身就崇尚高科技、崇尚高附加值,十個人做出一家市值一千萬美元的企業,足以讓所有人豎起拇指,但一百個人做出一家一億美元的企業,大家就覺得也不過爾爾。
要是一家企業,需要在全國招募百萬級的送餐員工,這對矽谷來說,簡直就是一種災難,再加上法律和工會的問題,基本上極少有人願意往這種產業型別上靠。
不過,華爾街對此格外雞賊。
他們覺得,如果李牧真的不準備在美國上市,那大家不如跟他玩一玩,噁心噁心他。
噁心他的辦法很簡單,去華夏投一家做外賣平臺的企業,直接正面跟他競爭。
餓了麼現在不是剛鋪開燕京嗎?那我們就扶持一家企業從滬市入手,先跟你二分天下,變成你的眼中釘、肉中刺,搞得你焦頭爛額。
等到那個時候,再跟李牧談併購,比如華爾街一共投了一億美元、佔50%的股份,那到時候至少要十億美元以上才可能賣給李牧,如果李牧出不到這個價錢,那就繼續投資噁心他,只要在華夏把這個模式做大,後續不愁賣家。
華爾街幾個大佬立刻對這個提議起了興趣,於是大家當即決定,幾家基金先拿出五千萬美元,然後尋找一個合適的創業者,讓他去滬市開展業務。
幾千萬美元對華爾街大佬來說不算一個大數目,所以大家很快達成共識,不過在選人的問題上,他們一下子有些茫然無措。
他們羅列了一下對被投資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