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18章

第818章

可王同皎的計劃,卻陰差陽錯被一個名為宋之問的人知道了。

宋之問是個詩人,曾經侍奉過張宗昌兄弟,當張宗昌兄弟被殺後,宋之問被流放到嶺南,後潛逃回到洛陽。

王同皎憐惜他是個詩人,人品雖不高,也沒有什麼大過錯,牽連受禍,便將宋之問收留在家中,由此宋之問知道了王同皎等人謀殺武三思的計劃。

這宋之問雖遭人生挫折,奈何低劣的本性不改,為自己的榮華富貴,不惜恩將仇報,指使他的侄子宋曇暗中向武三思告密。

武三思得知王同皎的計劃之後,就指使宋之問的外甥李悛上書李顯,誣告王同皎等人“謀殺武三思後,將擁兵至皇宮,廢黜皇后”。

李顯一向昏庸,不辨是非,聽了武三思的話,勃然大怒,很快便下令將王同皎逮捕下獄,定成死罪。

王同皎臨刑時,意氣自如,神色不變,大義凜然。他在被審訊時昂然不屈,手臂都被打斷,卻依舊閉口不言。

與王同皎一同的大臣周憬聞知謀洩,跑到比干廟中,對人說道:“比干,古之忠臣,這世上只有你知道我周憬的忠心了。”

“如今武三思與韋后yin亂,危害國家,不久就會將我斬首。我只希望他們能夠將我的頭懸掛在城門上,這樣總有一天我會看到他們身首分離,被抬出城門的一幕。”說完自殺而死。

武三思殺害王同皎後,更為兇橫,開始以各種藉口誅殺朝臣,整個大唐都陷入混亂之中。

害死王同皎後,武三思直接將目光盯在了張柬之身上。

武三思本來就有政治野心,武則天在位時他就想被立為太子,與韋后勾搭上後,韋后更是野心勃勃,自然不會容忍張柬之這班正直的人在朝中掌握朝政。

因此二人裡應外合,時常在李顯面前敗壞他們,力圖加害。

張柬之等畏懼武三思的讒害,因平時見考功員外郎崔湜對武三思也有所憤慨,切責的言詞還頗為激烈,便引為知己,作為耳目,讓他去暗中探聽武三思的動靜,以便採取相應對策。

結果,這個崔湜卻見李顯對武三思很親密,而倒向武三思,將張柬之等人的情況全部告訴了武三思,成了武三思的一條忠實走狗,併為武三思引薦為中書舍人,成了皇帝的近臣。

而後,武三思又與韋后相謀,要除掉張柬之等幾名重臣。

因張柬之官位高,權力大,又受到李顯的信任,在社會上又有重大的影響,武三思一開始感到不知從何處下手。

可後來,他手下的謀士鄭愔獻計道:“您可建議朝廷,以他們四人擁戴復位之功,冊封為王,奪其實權。他們一旦手中失去權力,就可以任憑擺佈了。”

武三思深以為然,便與韋后按照鄭愔所獻之計,日夜在李顯面前巧舌如簧,詆譭張柬之等人。

武三思向李顯說道:“張柬之等人自以擁戴有功,就居功自傲,大權在握,獨斷專行,將對社稷不利。”

由此李顯對四人起了疑心,不再信任。

武三思與韋后二人便進一步向李顯建議:“不如封張柬之等人為王,不讓他們再參與朝政,這樣在外表上是尊重功臣,避免他們的不服氣及人們的議論,實際上又奪去他們的權力,不致再專權用事。”

李顯這個軟耳朵,對武三思、韋后之言無不聽從,於是下詔書,封張柬之為漢陽王,敬暉為平陽王,桓彥範為扶陽王,崔玄暐為博陵王,袁恕己為南陽王。

同時免去他們“知政事”,即宰相參政的權力,賜金銀綢緞及鞍馬,只須於每月初一、十五兩日入宮朝拜一次,其餘時刻不許進京。

這樣一來,張柬之一黨在朝中的影響力被削弱大半,對武三思再也構不成威脅了。

而後,武三思又與兵部尚書宗楚客、將作大匠宗晉卿、太府卿紀處訥、鴻臚卿甘元柬等人互相勾結,操縱朝政。

對武氏的祖先,按帝王祖先的禮儀進行祭祀,對武氏祖先的墳墓,按帝王陵墓一樣,派官員管理,陰懷篡逆。當時的民間甚至將武三思比為曹操和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