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烏古斯老爺子又興奮地走回擂臺之上,大聲說到:“諸位鄉親,今日小女擂臺比武招親一事已有結果,小女相中之人正是這位少俠——李客!”
李客聽到此處,早已是高興得有些喜出望外!臺下瞬間爆出了喝彩聲,不僅僅是祝賀,更多的是被李客精湛的武藝所折服。
擂臺下人群中一個年輕人緩緩地說到:“三郎,原來咱們的救命恩人,名叫李客!”另一個年輕人聽罷輕輕點了點頭,不再言語。
就這樣,李客與月娃擇良辰成了親,一年後他們的孩子出世了,取名李白,字太白。
神龍政變後,李白隨父母入了川蜀,因李客懼怕被李三郎繼續追殺,故一家人始終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李白自幼聰慧,李客對其也是悉心調教,並反覆告誡李白,無論何時切不可輕易提及自己父親的姓名。
開元三年,李白十五歲,李客因終日奔波,心中又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終於病倒,久病不治,最終與世長辭;月娃承受不了此番打擊,終日鬱鬱寡歡,沒過多久,也隨著李客走了,臨終前,託付李白即刻
(本章未完,請翻頁)
動身,前往神都尋找其師傅裴旻。
可此時的李白除了好劍術,更喜賦詩,年紀輕輕卻已是遠近聞名,加上其為人灑脫,好交友,故即便沒有了父母,靠他人接濟,也能勉強度日。
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已是十年之後,此時的裴旻已年過五旬,早已是雙鬢斑白。自神龍政變之後,裴旻鮮少外出,曾因突厥入侵,親赴鎮守北平郡,參與了對奚人、契丹和吐蕃的戰事,官拜左金吾大將軍,可每次退敵後,裴旻又再度隱世。
裴旻見了李白,心中大為感慨,年方二十五的李白站在自己身前,正如當年自己第一次見到李客時一般,英氣逼人、風華正茂,唯一不同的是李客嗜劍如痴,談論武學,滔滔不絕,而眼前的李白卻更好詩文,雖武藝卓絕,可比起他的父親,劍術上確實有所不及。
裴旻兌現了與李客的十五年之限的約定,悉心調教了李白五年劍術,可二人正打算一決高下之時,裴旻卻一病不起,最終只能含恨在小茅屋中悄然離世,“劍神”與“劍聖”之戰,誰高誰低,終無結果。
裴旻去世後,李白黯然神傷,不久後想要入仕,可奈何始終無門,不得已只能繼續仗劍遊歷天下,先後結識孟浩然、杜甫等人,可相較之下,李白的才華更令諸人拜服,數年間,李白已名聲大噪,名滿天下。
天寶元年,賀知章對李白交口稱讚,李三郎方才看了李白的詩賦,頃刻間,對其十分欽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日,李三郎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
李三郎向其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李三郎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可好景不長,後來李三郎識得了李白身份,自此態度一冷,漸漸疏遠;雖偶有相聚,但已大不如前,只是欣賞其詩文才華,卻不託於實事。
李白雖繼承了父親的優點,為人灑脫、才華出眾、天資聰慧、武藝卓絕,俠義心腸,人稱“詩仙”,可奈何卻始終鬱鬱寡歡。
李三郎曾邀李白入宮奉宴,讓其為楊玉環作詩,雖然李白寫出了“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的千古名篇,可李三郎對李白卻也如往日一般淡漠。
李白無奈,只能繼續仗劍走天涯,遊歷山川大河,期望活出自己的一份灑脫。
上元二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此時,年事已高的他,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臨終歌》交給了李陽冰,最終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一歲。
到了此刻,經歷了神都七日那場劫難的所有人,皆歸於了塵土,我們的故事也就講到了這裡。
(全書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