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宮離開的第四天,周赫煊返回紐約,受邀前往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總部。
此時的CBS還沒有被稱為眼睛臺,BS現在只有一個敵人,那就是NBC(全國廣播公司),兩家廣播公司競爭激烈得只差沒真人PK了。
周赫煊來到CBS總部的時候,正趕上憤怒的聽眾在遊行,起因正是那部廣播劇《世界大戰》。
近百萬聽眾覺得自己受到了愚弄,許多人串聯起來跑電臺總部示威,並集體起訴要求賠償75萬美元。一直到幾個月後,美國政府才頒佈一項新法規:禁止播放虛假新聞。
嗯,在此之前,美國電臺是可以播放虛假新聞的。
或許是覺得CBS的廣播劇很牛逼,四年後,智利的一家廣播電臺選擇重播《世界大戰》,並故意不提醒這是虛構廣播劇。智利聽眾和美國聽眾的反應一樣,都被嚇得驚慌失措。不過嘛,智利人明顯比美國人更給力,他們一怒之下把廣播電臺給燒了。
“打倒欺詐者!”
“賠償我們精神損失。”
“不可饒恕的愚弄!”
“……”
周赫煊看著這些示威者哭笑不得,美國佬還真是閒啊,根本不用擔心外敵的入侵,能嚇到他們的也就剩下火星人了——直到珍珠港事件爆發。
繞開遊行隊伍走進大樓,立即有人過來迎接:“周先生,你好,我是新聞部的科恩!”
“你好,肯恩。”周赫煊握手道。
科恩帶著周赫煊乘坐電梯,來到某播音室隔壁的休息室,見到了正在讀成人雜誌的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把光屁屁美女封面的雜誌放下,起身道:“周,又見面了,我對中國人民的苦難表示同情。”
周赫煊說:“我也對德國猶太人的遭遇感到悲痛。”
“謝謝。”愛因斯坦感慨的坐回沙發。
“水晶之夜”在周赫煊面見羅斯福的前一天就發生了,並在第三天登上美國報紙,《紐約時報》還為此創造了一個新的英文單詞:反猶太主義。
水晶之夜的死亡人數還不足百人,跟南京大屠殺遠遠不能相比,但在美國引起的關注卻更加巨大。美國政府甚至已經決定,要召回駐德大使,這已經近似於跟德國斷交了。
這次CBS請周赫煊和愛因斯坦做廣播節目,就是為了討論“水晶之夜”,電臺想用此事來淡化廣播劇的負面影響。
至於那本成人雜誌,是廣播公司放在休息室的,愛因斯坦只是順手翻翻而已。
不要多想……
沒過一會兒,節目主持人過來了,拿出節目策劃書說道:“兩位先生,這是我們的節目計劃。周先生是偉大的歷史學家,請你從歷史角度,來講述猶太人這個民族,以及他們為世界所作的貢獻。而愛因斯坦先生,你是移民美國的德國猶太人,請你透過自身的經歷,闡述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關鍵節點,我會負責引導話題,兩位只需要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表意見即可。”
猶太民族當然是優秀的,但從某種角度而言,他們也是“可恨”的。至少希特勒這次迫害猶太人,英法美等國政府表面憤怒,實則對此極為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