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群把另一種高質量的生活帶回了他原本貧寒的家。
父親不吸菸,手錶也舊了。
他就從京城為父親帶回來一塊勞力士手錶和兩瓶茅臺酒。
母親為他賣了姥姥的金耳環。
他就專門為媽媽買了周大福的黃金三件套。
還有阿膠、益母草,以及和各類京城土特產。
而且他回來的當天晚上,就結束了全家的素食菜譜。
鼓動父母去了這個城市當時最高標準的四星級飯店——剛開業的高登大酒店吃飯。
跟著第二天,他們一家又去百貨大樓買了新的彩色電視機。
只是買的不是二十九,而是索尼的三十四寸平面直角,花了足足六千多塊。
同時考慮到母親的娛樂需求的多元化。
卓群還強行做主又花了三千,給母親配了VCD機,卡拉OK的話筒。
不得不說,沒有花錢的不是,一分錢一分貨啊。
用新的電視收看新開播的《兒女情長》,能讓母親產生看電影的感受。
恨不得坐在沙發上不挪眼睛的看上一天。
用如此高階裝置唱起歌來,母親的音樂素養也被直線拉昇了一個檔次。
只是這一下子,一萬塊現金撒手就沒了。
卓群的父母高興歸高興,但也真的心疼兒子的“血汗錢”。
於是倆人不但駁回了卓群希望全家能再度重遊夏宮的建議。
對他想用剩下的四萬塊裝修房子的主意更是嗤之以鼻。
反倒聯手把他好好教育了一頓。
就像他小時候面臨重要的考試,家裡總要開個鼓勵動員大會。
父母這次也是輪番上陣,糾正他的思想問題。
母親嘮叨話比較通俗。
什麼“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
還有什麼“連小動物都知道過冬儲糧,你不能連動物都不如吧?”
而父親講的道理相對文雅。
就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或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至於剩下的四萬塊錢,卓群的父母是葛朗臺附體,阿巴貢上身,死活都不肯再動用一分一毫。
最後全都送到銀行存了死期,心甘情願的接受被動貶值去了。
對此卓群相當無奈。
誰讓他沒法把自己真正的經濟狀況透露給父母呢?
而且他也知道,即使是父母真的知道了自己多麼有錢。
可要想讓他們一下子就改變長期養成的消費觀念。
由勤儉節約變成花錢心安理得,也是不可能的。
這件事也就只能指望著慢慢過度,他們逐漸改變了。
但這方面還算好的,另一方面更讓卓群難受的是。
已經習慣了高消費生活水準的他,已經不適應家裡的日常生活方式了。
要知道,從緣由上來說,曾經的失敗人生,給卓群心裡留下較為明顯的苦難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