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角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簷歇山頂,屋頂覆黃色琉璃瓦。
它跟奉天門和東角門相連,位居於雲臺之上,是橫亙在奉天門前廣場和奉天殿前廣場的三座門樓之一。
雖然西角門在氣勢上不如奉天門,但鋪著琉璃瓦的單簷歇山屋頂和三面漢白玉階梯,同樣透著皇帝的威嚴。
一千多名文武百官手持牙牌,顯得整齊有序地來到西角門前東西相對站立,靜靜地等待弘治帝駕臨。
東方的天空已經變得敞亮,晨曦中的奉天門前廣場晨露未乾。
九月的清晨明顯透著幾分寒意,很多官員站在這廣闊的奉天門前廣場被東邊的風一吹,頓時冷得直打哆嗦。
這裡便是大明官員早朝的環境,若是有得選擇的話,他們其實並不喜歡天天上早朝,而是希望跟著暖床丫環躲在被窩裡。
當然,這是底層官員不思進取的心理,擁有雄心壯志的官員已然希冀地望向門樓,只是視線受到門樓中央的御塌和本案所阻。
御榻,這其實是背面和左右兩邊設有矮屏風圍床式的寶座,此時正立於金臺之上。
舉傘蓋的錦衣衛力士和舉華蓋的太監已經就位,正護在寶座旁,另有一位太監手持夾武備二扇立於御座後面正中。
徐溥作為吏部左侍郎立於東側吏部官員一列,萬安和劉吉作為閣臣則從東邊漢白玉階梯登上雲臺,顯得恭恭敬敬地站在寶座的西邊,而旁邊則是起居注。
沒過多久,門樓後面便有了動靜,龍輦從內廷的方向過來。由於是喪期,故而此次早朝並無宮樂。
朱祐樘昨晚特意睡了早覺,今天的精神狀態顯得不錯,身穿衰服易素翼善冠麻布袍腰絰從西角門走出,直接繞到御榻中的寶座坐下。
跟文武百官從京城各處趕過來不同,他可以說是從自家的“正堂房”來到“二門”,只是這個家有點大便是了。
天子立於門樓的御榻寶座之上,百官立於廣場兩側,這便是始於大明的“御門聽政儀”。
明太祖朱元璋並沒有信奉宋朝“與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那套政治理念,不僅廢除了宰相制度,而且大改殿閣朝會之法,擴百官議政為千官聽政。
畢竟每日參加早朝的官員一千多人,即便最大的奉天殿亦無法容納這麼多官員,故而大明的早朝並不在奉天殿,而是設在奉天門前廣場。
明朝規定,文武官員每天拂曉到奉天門早朝,皇帝親自接受朝拜、處理政事。
除了常朝御門儀外,亦是存在電視上的常朝御殿儀,朝御殿儀的地點則是在奉門殿和華蓋殿,亦可以選在外朝的文華殿和武英殿。
常朝御殿儀針對的是大朝,只在正旦,冬至,萬壽節舉行,百官向皇帝朝賀而不議政。地點一般定在奉天殿,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員進殿,其餘官員僅是在殿外行禮。
朱祐樘坐在寶座之上,居高臨下地望著廣場中黑壓壓的官員,終於是迎來自己執政生涯的第一次早朝。
劉瑾手捧著一尊香爐,香爐上刻著青山壽山海紋圖案,此時已經有香在燃燒,顯得小心翼翼地放在前面的寶案上,向朱祐樘彙報道:“安定了!”
這個儀式源於永樂朝,預示著江山安定。
禮儀早已經滲透進這個王朝的骨髓中,錦衣衛的力士站在南面玉白石臺階梯邊上,朝著文武百官揮動響鞭。
“臣等拜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以萬安為首的文武百官紛紛轉身朝向北邊,向坐在寶座上的朱祐樘行一跪三叩道禮。
朱祐樘看著朝自己跪拜的文武官員,待到禮畢,便淡淡地說道:“平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