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乾清宮。
有太監在坑口處不斷新增柴木供暖,有漂亮宮女往東暖閣奉茶,亦有太監按時更換檀香等,他們所做的事情都是圍繞著一個人運轉。
按說受到幾十名太監和宮女輪番無微不至照顧的人,他應該是快樂而幸福的,但此刻朱祐樘的眉頭微微蹙起。
在第一次視朝後,屬於他的執政時代已經正式到來。
只是作為大明皇帝不僅要面對每天的早朝,而且還要處理來自兩京十三省的奏疏,管理著這遼闊的大明疆土。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僅朝堂的派系間相互軋壓,地方上的官員亦已經展開了十分激烈的廝殺。
成化朝能夠維持原狀的地方勢力,隨著自己正式登基執政,彷彿成為了最後一根壓死駱駝的稻草。
現在地方官員相互彈劾,有關貪墨、黨附、魚肉百姓和草菅人命等問題都紛紛暴露出來,這裡竟然涉事的官員竟然高達幾十號人。
朱祐樘此時此刻並不感到快樂,甚至還感到了煩躁,彷彿看到地方上一張張醜陋且貪婪的官員嘴臉。
偏偏地,大明王朝想要牢牢地掌握這遼闊的疆土,卻不得不是將地方上的管理職能交給這些官員。
朱祐樘參考內閣遞交上來的票擬意見,彷彿都忘記大祖“只要貪汙超過八十貫,或者監守自盜達到四十貫,統統絞刑處死”,對貪墨的官員最高的處罰僅是削職為民。
儘管心裡很想痛痛快快砍這些貪官的腦袋,但現在的形勢還不能讓他如此強硬,不然很容易激起“官變”。
所幸,萬安和劉吉現在都還知道收斂,並沒有向自己提出“納銀贖罪”的荒唐票擬。
“陛下,出事了!”在臨近中午的時候,郭鏞從外面匆匆走進來彙報道。
朱祐樘抬頭望了一眼這位經梁芳舉薦的司禮秉筆太監郭鏞,顯得十分平靜地端起茶盞道:“什麼事?”
“陛下,前幾天頒發的即位恩詔書並沒有分發到禮部和戶部,剛剛已經被戶科都給事中陳壽正式封駁了!”郭鏞嚥了咽吐沫,顯得小心翼翼地彙報道。
為了防止皇權沒有受到絲毫的約制,故而大明沿用前朝的制度,同樣設定了封駁制度。
詔旨必由六科,諸司始得奉行,若有未當,許封還執奏。
皇宮發往六部的政令都必須經過六科廊的稽核,若是沒有問題的政令才會存檔交轉達相關的衙門,但六科廊面對失宜政令或誥書機有權封存駁回。
朱祐樘吹了吹浮在熱茶上面的茶梗子,似乎早已經預料到一般道:“陳壽給出的封駁理由呢?”
“陳壽給出的封駁理由是此舉破壞鹽法。據他所說,戶部聲稱濫發鹽引是今鹽法不暢的主因,所以他懇請陛下收回成命,採納禮部‘以銀代引’之策!”郭鏞注意到朱祐樘並沒有勃然大怒,但還是小心翼翼地彙報道。
朱祐樘喝了一口熱茶,仍舊十分平靜地推理道:“如此說來,問題的癥結其實是在戶部身上了!”
“確是如此!”郭鏞先是微微一愣,但旋即後知後覺般點頭道。
朱祐樘將茶盞放下,便做出決定地道:“你馬上派人前往戶部衙門,讓所有主事以上的戶部官員即刻前來華蓋殿面聖!”
“遵旨!”郭鏞不明白朱祐樘的用意,但還是無條件服從命令道。
朱祐樘看著領命而去的郭鏞,雖然對今天這個結果已經有所預料,但還是沒有料到這幫文臣這麼早動用封駁權這個大殺器。
只是從文官的反應來看,他們無疑不會輕易放棄鹽政這一塊大蛋糕,卻是不打算向自己這位新君妥協。
時至中午,京城的天空仍舊灰濛濛的。
戶部衙門坐落在東江米巷的一條巷道中,右邊是掌握百官升遷的吏部衙門,而左邊則是培育儲相的禮部衙門。
“傳陛下口諭!戶部上至尚書、下至主事,一干官員即刻前往華蓋殿面聖,不得延誤,欽此!”宣旨太監劉公公面對跪在院中的眾官員,便傳達旨意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