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章 自信的李大團長

養殖基地的事情,並不是黃河臨時起意,這段時間他看到了太多骨瘦嶙峋營養不良的同志。

之前我們說過,鬼子的白刃戰很是厲害。

對付一個小鬼子往往需要兩名以上計程車兵,結成陣型才能與之對抗。

但這不代表什麼狗屁武士道很厲害,而是反應出我們戰士的身體素質不如小鬼子。

沒有肉吃,不能攝入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即使再厲害的戰士與鬼子角力時都會落入下風。

作為後勤部的一員,黃河立志於讓同志們過得更好,他不可能不去解決這個問題。

而且有著後世經驗的他也知道最好的處理方式是什麼。

那就是引進外國的豬,提前把豬肉的一鍵美顏。在系統民工廠的加持下,這個設想不是沒有可能。

中國人的餐桌是離不開豬肉的,就像紅色戰神不能沒有冰鎬。

各個省份對豬肉都有獨特的做法。

肉夾饃,把子肉,紅燒肉,水煮肉,鍋包肉代表著豬肉的可塑性。

對於八路軍戰士來說,豬肉是難得的好玩意,一頭豬往往只有全團大比拼中的佼佼者才能吃到。

逢年過節但凡可以吃上一口豬肉,那就是戰士們回味一年的味道。

現在祖國大地上的豬,跟後世的豬有著很大的不同。

如果你問一個現代人,豬是什麼顏色的,那他給你的答案肯定是粉白色。

但現在這個時期,我們本土的豬是黑色的,就連那個年代的豬八戒也是黑臉短毛的形象。

古籍裡對於豬的稱呼要麼是烏鬼要麼是黑麵郎。

在現代的畜牧學裡,評判一塊豬肉品質的因素有很多,與豬肉口感相關的那就要看肌內脂肪了。

這個詞是指豬肉肌束和肌肉纖維間的細微脂肪,我們肉眼看不到,它決定了一塊豬肉好不好吃,香不香。

對於根據地老百姓養的土豬來說,它們的肌內脂肪含量最適合中國人的胃。

說白了就是好吃,讓人愉悅。

老百姓的家豬往往都是他們的命根子,即使真的有老鄉要把豬送給部隊,愛民如子的八路軍也會婉拒。

國內的豬肉供應緊缺,現在更是處於戰爭年代,沒有任何渠道進行貿易。

因為豬既不能騎著征戰,也不能幫助農戶耕地,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們的地位甚至不如只因。

再加上因為分散飼養,即使到了20世紀早期,國內的生豬數量也不超過四千萬。

清朝末期時,我們有四億人口,平均十個人才分到一頭豬。

這怎麼可能夠吃,塞牙縫都不夠。

而且土豬的生長週期很長,即使養殖經驗豐富的農戶最多也就保持四百克一天的生長速度。

這麼算下來忙活一年也就二百斤肉。

況且這種經驗豐富的人,一個村子能有一位都很不容易。

用土豬建立養殖基地,數量沒上去之前。根本不夠全軍全師吃,連一週一次都不能保障。

外國豬跟中國土豬比起來,有一個非常勞模的優點。那就是吃得少,長得快。

從料肉比來看,外國豬更是遠遠完爆中國土豬。

洋豬三大惡霸分別是,大白豬,長白豬,杜洛克豬。

他們的生長速度甚至可以達到七百至九百克一天,從出生到下鍋只需要六個月,對比土豬真的是碾壓。

而且土豬在產崽率上也沒有什麼優勢。

在沒有引進外國豬前,農戶們看中土豬的原因是一胎可以生十隻豬仔。

但是經過代代培育改良的洋豬,在產仔率上直接碾壓了土豬,達到了一胎十八隻的恐怖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