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6章 真·百團大戰1

突然爆發的中條山戰役,確實出乎了張雲的意料,也超乎了老家和總部大佬們的想象。

在張雲想來,如今八路軍發展如火如荼,平原根據地更是已經連線成片,將鬼子控制區域壓縮在鐵路線及大型城市周邊,極大牽制了華北方面軍鬼子的兵力,只要鬼子大本營不大幅增加對華作戰的投入,那岡村寧次這個狡猾的老鬼子無論如何都無法在華北地區聚集十萬兵力,去發起這麼大規模的戰役。

而只要中條山不失守,那華北地區的鬼子就難以破解目前的被動局面,只會在越來越強大的八路軍部隊持續襲擾下,逐步走向虛弱,直至某一天質變崩盤,順便帶崩侵華戰場的全域性。

但誰能想到,鬼子大本營為了儘早結束中國戰事,降低侵華作戰成本,雖然不願意繼續擴大對中國戰場的投入,或者主動再去佔領更多的中國領土,但對佔領戰場的關鍵點位還是十分認可的。

而中條山,就是這樣一處關鍵的點位。

中條山,西起晉南永濟與陝西相望,東迄豫北濟源、孟縣同太行山相連,北靠素有山西糧倉美譽的運城盆地,南瀕一瀉千里的滾滾黃河。該山與太行、呂梁、太嶽三山互為犄角,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更難得的是,該山境內溝壑縱橫,山巒起伏,關隘重疊,易守難攻。

對我國部隊來說,控制著中條山,即可以此為根據地,瞰制豫北、晉南,遮蔽洛陽、潼關。進能擾亂敵後,牽制日軍兵力;退可憑險據守,積極防禦,配合整個抗日戰場。

就鬼子而言,佔領中條山等於佔據了南進北侵的重要“橋頭堡”,既可渡河南下,威脅洛陽等要地;又可北上與其在山西的主要佔領地相連線,截斷國統區、陝北等地與太行、太嶽以及華北平原地區的聯絡,解除心腹之患,改善華北佔領區的治安狀況。

所以,中條山地區被視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北方“關係國家安危之要地”。

誰能想到,這樣關乎抗戰全域性的要點,鬼子竟然會匯聚華北、華中地區的力量,打一場豪華的攻勢作戰,而國民政府竟然會因為反共限共臨陣換將,將其交到一個不靠譜的何老總手裡,結果在短短兩個月之內輕易被鬼子攻克,駐防的17萬大軍輕易被鬼子斃俘了10萬人,打出了軍事史上極為可笑的戰損比。

這樣的結果,別說張雲了,老家大佬們都有些瞠目結舌、不敢置信,而全國百姓更是罵聲一片,對抗戰局面更加悲觀。

………………

中條山戰役的發生,對華北抗戰局面的影響很是深遠。

鬼子駐守中條山等關隘,不僅可以直接威脅陝北、西安、洛陽等戰略要點,還釋放出了駐紮防禦運城、開封的大量兵力,使得華北方面軍的機動兵力直接增加了4萬餘人。

更糟糕的是,晉南地區的局勢一下子惡劣起來。

對張雲而言,之前八路軍386旅和晉綏軍已經透過南北夾擊同蒲鐵路,隨時可以截斷鬼子駐防臨汾、運城的36、37、41師團後勤通道,穩穩的壓制著這3個師團6萬餘人的鬼子,讓鬼子不得據城而守,難以動彈。

但如今鬼子佔領中條山以及周邊區域後,基本控制住了黃河北岸的大部分平原地區,打通了沿著黃河北岸對運城、臨汾等地的補給通道,使得之前陷入半包圍的臨汾、運城鬼子部隊,變成了背靠中條山可以隨時進攻晉東南和晉西南地區的突出部。

這樣一來,大旅長率領的386旅、武鄉等地八路軍部隊,以及晉綏軍部隊等,軍事壓力驟然增加,不得不隨時應對6萬鬼子的突然攻勢。

而對總部而言,晉南地區的局面演變更是惡劣。

要知道,之前幾次國共摩擦的時候,為了維護統一戰線,八路軍和國民政府軍經過談判後其劃分了軍事分界線,長治南部、晉城等地大部分割槽域都是國民政府部隊的軍事控制區。

過去很長時間裡,在越來越強大的八路軍部隊配合下,國民政府軍逐步將鬼子擠出了晉城等地,並依託山勢,連同中條山守軍,構築了一套防禦體系。這套防禦體系雖然不甚嚴密,但是目前鬼子兵力已經極大分散,過去兩年並沒有能力突破這套防禦。

正是這套防線,加上正太軍分割槽佈置的太嶽山防線、總部佈置的太行山防線,牢牢的將鬼子擋在了山區根據地外面,使得八路軍可以有十多個縣免受鬼子侵擾,可以安心發展自己的經濟以及極為關鍵的軍火工業,也使得山西國民政府還可以控制不少區域可以徵收糧食等物資供養大量的部隊。

但如今鬼子佔據中條山後,割斷了晉城、長治南部等國民政府控制區與大後方的聯絡,使得這些國民政府部隊失去了國民政府的後勤補給及彈藥補給。同時,鬼子還在此次戰役中趁機佔領了一些沿山要道,已經可以輕鬆出入太行山了。

目前,這些國民政府控制區域的部隊人心惶惶,不知所措,隨時有可能被鬼子後續的攻勢擊破。而鬼子一旦佔領這些區域後,就等於直接繞過了八路軍總部精心佈置的太嶽山、太行山防線,直接將大量兵力甚至是重炮等佈設在長治盆地裡。

那山區根據地曾經安全的大後方,立馬就變成了前線,八路軍部隊要麼選擇在盆地平原地形上與鬼子血拼,要麼就不得不放棄大量縣城和平原,退守群山!

如果到了那個地步,八路軍的損失就太大了。

………………

不得不說,中條山就是之前華北抗日戰場的棋眼,關係到整個華北戰局,關鍵作用不言而喻。

歷史上,在中條山戰役後,華北地區的國民政府勢力基本上就被鬼子一掃而空,國民政府部隊也放棄了華北戰場,縮在黃河西岸無所作為。而當時的晉綏軍,也因為鬼子如此龐大的壓力,差點整體投日,幸好在鬼子偷襲珍珠港後懸崖勒馬。

哪怕是當時的八路軍根本沒做好準備,但至少在華北抗日戰場上,八路軍不得不被動承擔起了無可爭議的中流砥柱角色,以巨大的犧牲帶領人民堅持到了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