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33章 忻口之戰·鐵火較量1

特別是鬼子坦克的快速突擊,對沒有經歷過的指揮官而言,完全無法判斷其對前線的巨大壓力。

於是,張雲立即接手了指揮,並迅速下達了作戰命令。

“命令所有目前尚能使用的炮位,立即開展反擊。”

“120毫米迫擊炮負責壓制抵近的鬼子部隊,山炮負責壓制敵人野戰炮兵,105毫米榴彈炮負責壓制忻口通道,76毫米榴彈炮發起對敵人重炮的反炮兵作戰!”

“獨立團、野戰一團前線炮兵,重點壓制敵人抵近的火炮!”

“目前首要目標,壓制住敵人對忻口通道方向的炮擊!”

張雲雖然也沒親身經歷過這樣的裝甲突擊,但作為後世偽軍迷,他卻很熟悉這樣的協同攻擊套路。

事實上,馬上就要開打的蘇德東線戰場上,坦克飛機協同突擊作戰是兩方最常用的戰法,確實攻擊效果極佳,很容易就能突破對方的戰線。

但,也並非無法可破。

忻口防線並非東線戰場上最常見的平原地區,而是兩山夾一道的山區地形,只不過這個通道有近10公里寬罷了。

因此,為了防備鬼子可能的坦克突擊,他在佈局忻口陣地防禦時,已經命令建設部隊已經在忻口通道前方300400米處,建設了一條“龍牙”反坦克錐。

如圖,龍牙反坦克錐,二戰期間最常見的反坦克設施

反坦克錐,二戰中用於阻礙坦克行動的四方錐形鋼筋混凝土製防禦工事,其防禦思想在於減緩坦克推進速度,並將其引入部署好反坦克武器的"獵殺區域"。

雖然這些裝置看似簡單,只是錐形的小水泥墩,但對於履帶卻有奇效。因為履帶開上去之後,就像在走上坡路,一直走著走著,受力點會越來越小,最後履帶幾乎都會離開地面,坦克無法正常行進。而停在戰場的坦克,大部分時候跟靶子毫無區別。

在民國時候,國內的石灰、水泥等產量太低,大部分勢力是沒有資源可以大量建設“龍牙”的,但對張雲來說,“龍牙”反坦克錐建設起來並不困難。

說起來,他的繳獲加成系統之前“佔領”城市、地區時,收穫最多的其實不是糧食、金屬等,而是鄉村城市中最常見的建材,如磚石、木材等等。如今繳獲空間裡儲備的建材數量,簡直是如山如海,難以勝數。

而且,張雲的繳獲加成系統還可以透過調換,將加成的建材專門定製為預製件等。

於是,在之前考慮到鬼子可能的坦克攻擊後,他就專門透過系統將部分建材調換為包括三個尺寸的多面體錐形預製件,分別是高度30公分、40公分、50公分。

剩下的就很簡單了,張雲只需要將大量的預製龍牙反坦克錐堆放在某處,然後安排建設部隊和支前群眾透過各種方式搬運過來,按照預定位置擺放好並以木樁固定就可以了,兩週時間就完成了佈設。

整個忻口通道戰壕工事前方300400米範圍內,從東到西近10公里,都被張雲佈置了一道龍牙反坦克錐。雖然僅僅面對北側由低到高佈列了三排,但對付小鬼子的坦克已經足夠了。

最重要的是,為了防止被鬼子提前察覺,建設部隊是趁夜佈置的。每佈置一段後,都要用樹枝、麥稈等做遮掩,上面還淺淺的覆蓋了一層浮土。

鬼子們其實也察覺到了那裡多了一些雜物,懷疑有可能被獨立支隊部署了雷區,但並未想到會有這樣的反坦克錐。

事實上,東方戰場上,極少成批次出現這樣的反坦克錐。目前的各國對反坦克錐還並不重視,等到蘇德大戰全面爆發後,為了限制對方成群結隊的坦克,整個歐洲戰場上才遍佈“龍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