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以消滅宦官為口號,派遣僚屬王匡與騎都尉鮑信倆人回鄉去召募軍隊,而這兩人都是泰山人。
又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兵在成縣,讓武猛都尉丁原率領數千人進軍河內郡,焚燒黃河的孟津渡口,焚燒渡口的火光直照到洛陽城中。
董卓接到何進召他進京的命令,立刻上路出發的同時,又上書朝廷說:
“中常侍張讓等,竊幸承寵,濁亂海內。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漬癰雖痛,勝於內食。
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今臣輒鳴鐘鼓如雒陽,請收讓等以清奸穢!”
上書到洛陽,太后見之,遂不同意,派遣何苗去見何進。
何苗對何進說:“兵者國之大器,且董卓乃虎狼之士,大兄之謀乃區虎吞狼也,屆時狼滅當如何滅虎?且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難收,宜深思之。”
何進聞言,便開始猶豫不決起來,等到董卓到澠池時,何進更加猶豫不決,派諫議大夫種邵拿著皇帝詔書去阻止董卓。董卓不接受詔命,一直進軍到河南。
種邵迎接尉勞他的軍隊,並勸令他退軍。董卓疑心洛陽政局已發生變動,命部下用武器威脅種邵。
種邵大怒,用皇帝的名義叱責他們,士兵都害怕的散開。於是種邵上前當面責問董卓,董卓理屈辭窮,只好撤軍回到夕陽亭。
而袁紹知道此事,卻以為何進改變了主意,於是便勸諫他說:
“矛盾已經形成,此時猶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將軍行事如此憂鬱不覺,卻不知將軍還在等什麼?
吾只怕事情拖得太久會發生變化,重爾重演竇武被害的慘劇了!”何進聞之大駭。
於是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假節,有不經請示就逮捕或處死罪犯的權力。又任命從事中郎王允為河南尹。
袁紹命屬下的武吏去監視宦官動靜,又催促董卓等人,讓他們派驛使緊急上奏,在奏章上聲稱要進軍到平樂觀。
於是何太后大為恐懼,把中常侍、小黃門等宦官都罷免回家,只留下一些何進所親信的人守在宮中。
諸常侍、小黃門都去向何進請罪,表示一切聽從他的處置。
何進對他們說:“天下動盪不定,只因怨恨汝等,而如今董卓將率大軍至洛陽,爾等何不辭官返回封地,吾必不追究矣。”
何進如此,卻是欲聽從何太后,防一眾宦官一馬,而袁紹聞言則暗自搖頭,之後再度進言建議何進趁此機會,將宦官一網打盡。
然但何進不許,無奈之下袁紹又用公文通知各州、郡官府,假借何進的名義,要各地逮捕宦官們的親屬。
何進謀劃一眾宦官之事前後時間太長,以至於一眾宦官早知何進之謀,心中懼怕,但手中又無大軍,
於是,張讓便遣其兒媳,何太后的妹妹向何太后求救,而張讓兒媳卻先說與其母舞陽君。
而後舞陽君攜此兒媳在入宮去找何太后,具言張讓等人以知曉其罪,並願意告老還鄉,只是心中甚是感念何太后,所以求太后再讓張讓等人入宮伺候一回!
於是何太后下詔,讓諸常侍全都重新入宮服侍,並不再提罷免一眾宦官之事!
八月,二十五日,何進入長樂宮,奏告何太后,請求殺死全體中常侍。
中常侍張讓、段商議說:“大將軍何進自稱有病,不參加先帝的喪禮,不送葬到墓地去,如今突然入宮,這是什麼意圖?難道竇武事件竟要重演嗎?”
於是派人去竊聽何進兄妹的談話,獲知全部談話內容。
得聞何進欲誅殺自己等,張讓便率領自己的黨羽數十人,手持武器,偷偷從側門進去,埋伏在殿門下。
等何進出來,就假傳太后的旨意召他。何進入宮。待何進入宮,張讓等人責問何進說:
“天下大亂,非僅吾等宦官之罪。且先帝曾因事對太后不喜,幾乎廢黜太后,吾等流著淚進行解救。
各人都獻出家財千萬作為禮物,使先帝緩和下來,只是為了託身於你的門下罷了。
如今你竟想把我們殺死滅族,卻全然不念當時之情!如今汝不仁也休怪吾等不義。”
遂命眾人向何進殺將過去。尚方監渠穆拔出劍來,在喜德殿前殺死何進。張讓、段珪等寫下詔書,任命前太尉樊陵為司隸校尉,少府許相為河南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