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十六章 分家苗頭

見阿耶又一次妥協了,劉辰星黑葡萄似的大眼睛一下寫滿了失望。

劉青山更是難掩憤怒,仰頭問道:“阿耶,難道你就不怕影響我科舉?”

劉千里高大的身軀一震,怔怔轉頭,見兒女都一臉失望地看著自己,他喉頭艱澀,張了張口,半天才喚出一聲,“青山……”

劉青山撇過頭,不願對視。

兄妹倆站在一起,劉辰星就看見劉青山泛紅的雙眼。

只是少年人倔強又傲氣,不願讓人看見自己的眼淚,才深深忍住。

看著這樣的阿兄,劉辰星有些心疼。

他們兄妹倆歷來形影不離,沒有人比她更清楚阿兄有多用功讀書,渴望有一天能從這個偏遠的小鄉村走出去。

劉辰星可不願意為了幫大伯,把她阿兄的前途全毀了,她仔細思索起來。

科舉確立之前,歷朝歷代一直用察舉制選拔官吏。

察舉制以“聲名”取士,重名聲、輿論,像“舉孝廉”就是察舉制之一。

如今,科舉尚在草創階段,制度不太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還受以前“察舉制”重聲名的影響。

柳阿舅就說過,因為現在科舉評卷沒有標準,考官常以名氣大小作為考評,所以現在請託之風盛行。

俗話說文無第一,文人都心高氣傲,除非真是不世之才,否則難以服眾。

在文人圈子裡不容易經營出才名,又一心想出仕者,便將自己寫的詩,陳啟給達官貴人,以期才學被賞識從而知名,再科舉則較易出頭。

如天朝的唐代詩人韓愈,就曾三舉而不中,第四次投文公卿間,才名被廣知,方得以及第。

也就是說,對於科舉的學子而言,聲名是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才學之名。

換句話說,阿耶即使背了這汙名,對阿兄未來科考影響應該不大。

阿耶既已妥協了,現在當然是先為自家謀福利,可不能憑白背了這汙名,不然以後在劉家的日子就真不好過了。

劉辰星腦子轉得飛快。

也就一兩個念頭間,就把思緒理清楚了。

劉辰星旋即道:“阿耶,你老說一家人不要計較太多,可每次吃虧受苦的都是我們!這就是家人嗎?”

說時,伸手拉住劉青山的手。

這默契就又來了。

劉青山心中一動,趕緊收起故作的失望。

不過他也真是失望,只是多了些刻意。

沒辦法,誰讓柳阿舅逮到機會就要教育他一番。

上有阿孃,下有阿妹,阿耶又是極重情的一個人,難免被阿翁阿婆牽著鼻子走,他身為小家裡唯二的男人,一定要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