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35章

第935章

太宗時期,李勣被封為英國公,與代國公李靖齊名,位列武將之首。

李勣這個人,絕對稱得上是一個傳奇人物,在他身上有著許許多多的矛盾性。

首先,他是出身草莽的儒家。

隋末天下大亂,地方社會出現了動盪。

為了保護鄉里,李勣常和父親賑濟貧民,由於力量有限,就索性跟翟讓聚眾起義,去了瓦崗。

雖然淪落草莽,但李勣常勸翟讓襲擊官兵,保護百姓。

後來李密開倉放糧,實行仁政,賑濟百姓,也是因為李勣的勸說。

他的好兄弟單雄信,在瓦崗失敗後,投奔王世充,被唐俘虜,李勣就給朝廷上奏,說單雄信武藝絕倫,如果赦免,定能為國家效力。

可朝廷不許,非要殺掉,李勣大哭一場,把腿上的肉割下來,給臨刑的單雄信吃。

在古代,割腿上的肉給人吃,是儒家忠孝的表現,如介子推在晉文公飢困時,就割下自己的肉煮成湯。

唐代有個大孝子鄭興也曾經這麼做。

李勣行事中的儒家風格,不僅體現在他對陌生人的和好兄弟的態度上,也反映在他對家人的關懷上。

有次,為了給生病的姐姐煮藥,李勣不小心燒了鬍子,姐姐勸他不要再做,李勣就說,我和姐姐都老了,以後想要給你煮粥,還能有多少機會呢?

他的孝順,更是贏得皇帝稱讚,成了儒家價值觀念的榜樣和範本。

其次,他是侍奉八主卻依舊被人稱頌的賢臣。

由於生逢亂世,李勣的政治際遇跌宕起伏,光是自己的歷任領導,就有八個,並且這些人分屬於不同陣營,分別是:翟讓、李密、唐高祖李淵、竇建德、李建成、唐太宗李世民、太子李承乾和唐高宗李治。

和後來輔佐五朝皇帝的馮道不同,侍奉八主的李勣,非但沒有被罵,還獲得了後世很高的評價,這主要是因為李勣忠於君主。

瓦崗起義失敗後,李勣不得已投降了竇建德,但他也為竇建德俘虜了劉黑闥,為其陣營增添了猛將。

這段經歷,很像關羽不得已投降曹操,斬顏良誅文丑,作為報答的故事。

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密失敗降唐,李勣還代表瓦崗鎮守在黎陽。

雖然已經準備歸唐,但考慮到李密是曾經的主公,李勣就將所有的土地人口報給他,讓李密自己上奏朝廷,而不是越俎代庖。

唐高祖李淵聽說後,盛讚李勣是不可多得的忠臣,並賜姓李氏。

後來李密謀反被殺,無人為其收葬,也是李勣挺身而出,成全了往日君臣之義,被朝臣所稱道。

李勣晚年病重,為了防止子孫不忠,還特意在臨終前,告誡自己的兄弟說,如果家中的後輩,有誰品行不端、不忠於君的,就算把他打死也在所不惜。

最後,李勣一生中許多的功績都是以副手身份得到的。

李勣作為名將,最大的軍功是平定高麗,但是他一生中大多數的時光,是憑藉副將身份,立下了赫赫戰功。

歸降唐朝後,李勣跟隨李世民征討王世充、竇建德,李世民是上將,他是副將。

後來他跟隨宗室李孝恭征討割據在江南的輔公祐,跟隨李靖平定突厥,也都是副將身份。

究其原因,是由於李勣出身草莽,在唐初帝王眼中,李勣算不上是王朝的家底成員,並非出身關隴的自己人,需要經受不斷的政治考察和制度約束。

所以,亂世之中帶兵出戰的主將,若非李世民自己,也會是李唐宗室成員,或者是出身關隴軍事世家的李靖,而李勣,就只能作為副將立功了。

貞觀晚期,功臣宿將凋零,唐太宗則是用遙控指揮或者親王遙領的方式,對李勣進行控制。

如征討薛延陀,李世民在事前就佈置行軍方針,又如李勣做幷州大都督府長史,鎮守幷州時,就讓李治以晉王身份遙領大都督。

按理說,像李勣這樣的人,功高蓋主,又並非是李唐宗親,倘若不是他的能力實在是太過於超然,李世民也不會這樣提防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