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百八十七章 送別會

自然科學——包括物理學、生物學在內的學科,都是面向一個自然世界的。它們所描述的世界是具體的,可以透過感官,來達到“一級近似”,然後透過技術提供的其他探測方法,感知“不可見的世界”,達成“二級近似”。

而這些面向世界的學科之中,又存在兩種特殊的……文化?或者說“思維方式”?

那便是“實證”與“演繹”。

實證之道的踐行者,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實際行動,來收集這個世界的回饋,透過這些被收集的資訊,來思考“自然”是如何運作的。

而演繹之道的支持者,則透過邏輯規則,來演繹自然的規律。

元力上人本質上是一個演繹者。

算君也是。

在這個層面上,他們算是走了“虛”的道路。

或許是因為思路相似吧,他們在對“算學”的理解上,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元力上人在萬法門內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甚至要高過中古數家先賢。

但是,本質上,元力上人卻不將算學當做是世界的本質。

對於他來說,算學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是渡江的寶筏,而非“彼岸”本身。

算君也是如此。

儘管他是最有天賦與才情的算學家,但是算君堅定的認為,算學不是世界的根本,而是人構造出的體系。

它是人的受造物。

但以王崎為首的一部分離宗修士,卻不這麼認為。

王崎卻是認定,算學是實有的、自有自在的實體。

當然,這兩種觀念,也不是說完全不可相容。

就比如說一個實數集合好了,裡面必然有一系列元素,滿足一個複雜數列。

那麼,這個數列,究竟是已經存在、只是被發現,還是人族創造了這個數列?

而在算學越發脫離物質世界的今日,這兩種思想的矛盾也漸漸深化。

王崎始終認定,數學是客觀存在的。

而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抓住了唯一不受“實在性不存”衝擊的事實。

算學的存在,並不依靠物質世界的實在性。

崎聯、未來仙盟、求道協議的成立,都與之有關。

在一定程度上,“算學實有”與“構造性理論”只是對“公理”選擇而分裂出的不同譜系而已。

它們之間存在根本性矛盾,但也沒有到“不共戴天”的程度。

連宗修士不會無視離宗的成就,離宗修士亦然。

正如王崎對畢戈慈所說的,算學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其中一邊消化另一邊的結果。

既然離宗——準確來說是王崎的築基學派的觀念更有利於產生立於人族存續的文化,那麼就讓築基學派的觀念成為入門必修好了。

若是覺得這觀念不對,想要投入連宗,自然也不是不行。

至少能夠學到這個程度的人,不管入門是怎麼樣的,後面他都一定能走上自己的道路。

格羅滕迪克即使在集中營裡上學,也能重新發現測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