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朝堂。
大唐群臣正在發生一場激烈的爭吵。
“陛下,西川節度使劉闢上書奏請,節度三川。”
“陛下,劉闢此舉,與公然謀逆何異?臣請誅此逆賊!”
一老臣抱笏高聲道。
話音才落,卻又有一人出班奏稟:
“陛下!三川之地,地處偏遠,道路崎嶇,朝廷本就難以控制,收之無益,且其毗鄰吐蕃,便是收回,也要時刻提防,倒不如應了劉闢之請,將三川之地都盡與他,讓他自去與吐蕃鬥上一鬥,陛下坐收漁利,又能安撫了劉闢,豈非兩全其美?”
“住口!”
一連幾人出班指著此人怒罵。
先前那老臣更是幾欲揮笏劈打過來,只是被旁邊的人死死拉住,口中仍舊怒罵不已。
那人敢在朝上如此說法,自然也是有一大批支持者。
兩派之人在朝堂上對罵不止,倒是讓坐在龍床上的新帝李純頗為頭疼。
他雖心思陰狠,卻也不乏權謀遠見。
治國之道,也頗有自己的見解。
對於削制藩鎮,他早有決意。
只是其間之複雜艱難,遠遠出乎他的意料。
從登基伊始的意氣風發,到如今,數年以來,可謂處處掣肘,舉步維艱。
現在,他才有些理解,在他眼中,有些看不起的父皇,並非如他所想的那般昏聵無能。
事實上,他已經深知,若非德宗皇帝與太上皇為他掃平的道路,定下的基石,他如今怕是連皇位都難以安坐了。
“陛下!有軍情急報!”
朝上正吵得焦灼,突有金吾衛進殿跪稟。
“西川節度使劉闢月前出兵攻陷東川梓州!節度使李康被其活捉!”
此言一出,朝堂頓時陷入死寂。
“咣噹!”
李純突然抓起面前案几上的硯臺,狠狠地砸了下來。
面色一片鐵青,雙目冒火,幾乎一字一句地咬出來:“為何此時方報!”
那金吾衛只是據急信奏報,哪裡知道其中始末?
只能跪伏在地,額頭緊貼地面,不敢言語。
“陛下,三川之地道路險惡……”
“砰!”
“啊呀!”
那先前想勸皇帝接受劉闢奏請的大臣想要解說幾句,此時李純卻已恨極那狠狠在他臉上打了一巴掌的劉闢,連帶著也恨極了他,揮手又是一條白玉鎮紙砸了下來,直接把那人砸得頭破血流。
“陛下,劉闢已公然謀逆,前車之鑑,藩鎮之亂,不能重演,此風斷不可漲,當立即派大軍前往,擒拿劉闢,震懾宵小!”
李純砸破了一顆腦袋,稍稍出了一口氣,恢復了些許鎮定,知道此時發怒無益。
坐回龍床,目光緩緩掠過殿下群臣道:“何人能為朕解此煩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