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闢要寫的,是一部能傳千秋萬世的儒門大道之書。
這並不簡單,哪怕有著本尊可測的積累,也有萬法通明的真性。
在現世,儒這個字,並非什麼光彩的字眼。
但這個字眼,真的如那世之人所想,那般不堪?
似乎百年的屈辱,已令世人脊樑盡斷,喪盡了對那個泱泱天朝大國的信心。
迫不及待地將數千年來的傳承,無論瑰寶、糟粕,都棄如蔽履,打入塵埃。
似乎這些東西都是導致大國沉淪的罪魁禍首。
雖然隨著國力愈盛,重回世界之巔,世人再次找回信心,古老的傳承才得以日漸復甦。
但有些東西,卻始終是再難以找加。
就如同這個似乎已為世人唾棄的儒字。
那麼,儒,究竟是什麼?
且不論“儒”的本意是什麼,傳於世人之中,這個字已經不能一概而論。
儒者,有大儒。
大儒者,法先王,隆禮義,則能使政治分明,信義達於四海;居窮巷,則可使民俗淳美。
勢在人上則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則社稷之臣,國君之寶也。雖隱於窮閻漏屋,人莫不貴之,道誠存也。
有君子之儒。
君子儒者,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之儒。
有“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國莫能與之爭勝”之儒。
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儒。
此等儒者,為大儒、君子儒、聖人之儒。
亦有“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的俗儒、腐儒、小人之儒。
在洪闢看來,儒,並非世人眼中僵硬刻板的印象。
最重要的就是兩個字,“一”和“易”。
心中有志,行而有道,恆常不變,是為通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獨立貴名。
天不能死,地不能埋。
這就是“一”。
心中的道,不能變。
可變者,為行道之法。
世間無萬世不改之法。
時移世易,法應為之而易,為之而適。
這是“易”。
聖人也有言: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待人尚且如此,治世如何能一成不變?
無論是“一”,還是“易”。
都要不斷地學習。
以恆常不變的定力與堅持,學以致知。
以不斷豐厚、與世而易的學識,學以致用。
吾將上下而求索,雖九死其尤未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