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僅為一孺子,便驚動文武百官,四方賢士,又如此靡費,置如此盛典盛宴,成何體統?”
那位孫先生竟是毫不客氣地斥責乾帝。
大袖一甩,負起手來,嚴厲的目光掃過乾帝,又落到殿上一直端坐龍椅下首的洪闢身上。
“小小孺子,何德何能?”
見他只是淺笑輕酌,一言不發,根本沒有看向這邊。
孫先生目中的嚴厲逾甚,更透出幾分不悅。
“嗯?”
“君王在立,你怎敢端坐?前輩師長教誨之時,你又何能如此託大不尊,置若不聞?”
“你讀的書便是如此教你?你的學問道理又學到了何處?你便是以如此學問,如此道理,去教授天下學子?”
“這般無君無父,無禮無法,豈敢誤人子弟?”
“嗯?”
孫先生邁出幾步,越過乾帝,直指洪闢,連發質問。
“孫先生!”
洪闢未曾說話,這孫先生已先惹怒一人。
一個看著約摸四十餘歲,一臉嚴正的官員站了出來:“此言未免太重,亞聖公的學問、德行,乃世所公認,其行其德,皆有君子之風,”
“君子之禮,也自亞聖公而光大,人人仿效,天下陳腐之風為之一清,何來無君無父,無禮無法?”
此人正是李神光。
其時,他已升任禮部尚書,掌管禮部。
乾帝加封洪闢為禮部尚書佐郎,與他的據理力爭不無關係。
他本是想讓洪闢在禮部歷練,只等將來再立大功,他便可退位讓賢,讓洪闢晉位尚書,過得幾年,便可以此登上三公之位,方能盡展其才。
也讓其他人等無話可說。
由此可見,他對洪闢寄望之深。
如今竟有人想要毀損他寄以厚望,甚至敬重之人,李神不如何能不怒?
若非此人乃是千年世家,聖人之後,是文道正統。
李神光身為文人,自然也是素來敬重有加。
以他的脾氣,早就破口大罵。
“君子之禮?”
孫先生冷笑一聲:“何謂君子?是如他此時這般狂妄無禮?還是他以聖賢自居,欺世盜名之舉?”
“什麼叫欺世盜名?”
李神光怒道:“亞聖公才學無雙,當年半部經書,引百聖齊鳴,諸子共鑑,實為聖道典章,萬世垂範,天下皆知,”
“孫先生也是諸子聖人之後,難道連諸子不朽之精神,也要質疑嗎?”
此話不可謂不重。
當年百聖齊鳴之事,是萬萬作不得假的。
這些年來,即便有再多的人,眼紅亞聖公之名,儒門之盛,想要攻訐,卻無論如何繞不開這一事實。
只憑這一事實,就無人能否認洪闢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