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民徐光啟拜見陛下,祝陛下金安”。
今年已經65歲的徐光啟此刻卻是容光滿面精神煥發,一雙眼睛炯炯有神。
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還是一個天主教徒,聖名保祿,漢族,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徐光啟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奮著述,尤精曉農學,譯有《幾何原本》《泰西水法》《農政全書》等著書。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可以說是第1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人。
萬曆三十四年,他開始與利瑪竇合作翻譯《幾何原本》前6卷,次年春翻譯完畢並刻印刊行。翻譯完畢《幾何原本》後,他又根據利瑪竇口述翻譯了《測量法義》一書。
萬曆三十八年,徐光啟回到北京,官復原職。因欽天監推算日食不準,他與傳教士合作研究天文儀器,撰寫了《簡平儀說》《平渾圖說》《日晷圖說》和《夜晷圖說》。
萬曆四十年,他向耶穌會教士熊三拔學習西方水利,合譯《泰西水法》6卷。
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努爾哈赤發兵進犯關內,徐光啟應召星夜入京。
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之戰明軍戰敗,他多次上疏請求練兵,後擢升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在通州督練新軍。但由於軍餉、器械供應困難,練兵計劃並不順利。
明天啟元年,三月徐光啟上疏迴天津養病,六月遼陽失陷,他又奉召返京,力請使用紅夷大炮幫助守城,但因與兵部尚書意見不合,十二月再次辭歸。
天啟四年,徐光啟擢升為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等職,當時朝中魏忠賢專權,他不肯就任,次年他便遭讒劾去職。
徐光啟特別注重武器製造,尤其是火炮的製造。管狀火器本是中國的發明創造,但時至明代末年,製造火器的技術已逐漸落後,由於邊防的需要,急需引進火炮製造技術。為此,徐光啟曾多方建議,不斷上疏。徐光啟還對火器在實踐中的運用,對火器與城市防禦,火器與攻城,火器與步、騎兵種的配合等各個方面部有所探求。徐光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軍事技術史上提出火炮在戰爭中應用理論的第一個人。
這些都是朱由校腦海中想到關於徐光啟的一些事蹟,對於這個既能造炮,又能帶兵打仗,還會理論的人可以說是上天安排給他的,如果不好好的利用一番,絕對是最大的浪費。
“徐大人免禮了,不知徐大人最近可有什麼開心的事,不然為何如此興致盎然”。
朱由校對於徐光啟現在的表現還是非常中意的,畢竟如果真的是那種老弱病殘了,根本就無法勝任自己安排的工作,很有可能讓自己的第1步棋變無法走下去。
“草民自然是因為見到陛下,心中不勝榮幸,所以容光煥發。還有就是草民前些時日所編寫的幾部書籍正式發刊了”。
許光啟全然不顧六七十歲人的面子,直接赤裸裸的拍了朱由校一個馬屁。
朱由校聽到徐光啟說自己有幾本書發刊,不由得感到有些興趣。畢竟這位可是明末的大科學家,他發表了書肯定是關於科學之類的東西。
“徐大人,不知朕可否有幸觀之”。
朱由校坐在龍椅上,一臉期待地看著站在自己面前的徐光啟。
徐光啟見到朱由校竟然如此期待自己的作品,自豪感頓時油然而生。
“草民帶了幾本,可供陛下預覽”。說著徐光奇從衣袖中掏出幾本線裝書,伸手遞向坐在龍椅上的朱由校。
一旁伺候著小太監,急忙上前加幾本書,取向然後仔細的檢查一番後,遞給了朱由校。
朱由校見過小太監遞過來的書,嶄新的書面上一陣陣油墨香味兒。
朱由校吩咐伺候在一旁的小太監給徐光啟搬來了一把椅子,自己則是聚精會神地翻看徐光啟所遞上來的書。
徐光啟所記的三本書,分別對應著農業,曆法,水利方面,其中的一些記載也是令朱由校也是大開眼界,心中對於徐光啟的認定更加的重視。
“徐大人可曾知道朕為何將你招進京來”。
將三本書大致翻了一番之後,朱由校和尚書本,輕聲的詢問正襟危坐在一旁的徐光啟。
“草民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