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公主仍舊每日勤勉,也關注著可為己用的青年才俊,只等一個放權的時機。
大唐也發生了許多事情,有小事,比如直臣諫言、忠良故去,也有大事,比如平叛突厥吐蕃、關中饑荒。
作為一個看客,目睹了武后的決策,公主的謀略,這些事情,沈三問覺得政治離自己越發遙遠了,讓人充滿了有心無力的感覺。
從來沒有親眼見過親身體驗過饑荒,也沒有見過饑荒如何治理。
這一次算是長見識了。
關中地區爆發了一場空前天災。長安附近郡縣未能倖免,農田禾苗枯死,今年即將顆粒無收,商人囤積居奇,開始拒不供貨,後面一斗米直接賣到了三百文高價。
高宗開國庫放糧救濟附近郡縣災民,然而杯水車薪,恐發生兵禍,高宗攜家眷前往東都洛陽,留下太子監國。
沈三問與公主坐上馬車,前往洛陽。一路見到無精打采的災民,柔弱的身體,空洞的眼神,毫無生氣,沈三問不自覺嘆幾口氣。
可是,這一切他都無能為力。
天災便是天災,沒有後世南水北調、人工降雨的手段,單憑人力和簡單的器具沒辦法汲取足夠的河流與地下水。水位下降,多處的地下水也漸漸乾涸。黃河水流湍急,地勢險峻,也不是唐朝的器具能隨意取到水的。
到達洛陽不久,洛陽又發生了百年一遇的水災,洛陽城地勢低窪,普通民眾建房沒有考慮大水隱患,數千民居毀於一旦,百姓流離失所。
再不久,蝗災施虐,洛陽與長安周邊無異,一斗米四百文,路邊時不時有人倒下,再也沒有起來。
貴族家中尚有餘糧,可是誰也不敢輕易拿出來,不知道這場災禍持續多久,再大的家族也省吃儉用小心仔細的保護自家安危。
不過兩月,災禍已然摧毀了這些民眾生存的信心,尚由余力的,便會趁夜結伴前往富戶偷糧,偶有得手,洛陽人人自危。
兩月時間,糧食仍未運至。朝廷賑災款石沉大海,所得米甚少難以解燃眉之急。
高宗不願意向大族強行徵調,以免引發恐慌。沈三問不得不向高宗進言,改購米為購糠。
“陛下,糠關中之外價格一斗十文,可以緩解燃眉之急,能讓更多的人吃飽。如今國庫空虛,百姓流離失所,只要能活下來,便是希望。如果繼續購米,賑災之時,只有少數人能夠得食,難免哄搶,餓死者眾多,百姓銳減,來年無人耕種,更易生變。”
高宗有些猶豫,縱使購糠,一時間也會價格飛漲,難以為繼,而且,還會失德於民。
沈三問直接舉薦了狄仁傑去做此事。“狄仁傑憂國憂民之人,讓他前去收糠決不會引起懷疑,事後,還可以以此除去災禍中發饑荒財的社稷蛀蟲。”
高宗納諫。
此前,從未有購糠賑災之事,所以進行的還算順利。狄仁傑只道為了應對兵禍,為牲畜儲存食糧,商戶也不疑有他。災禍頻發,外族入侵,這些都會是軍需,皇帝早備無患。
前後約十二日,狄仁傑奉旨星夜兼程趕路,賑災物質運達。大災緩解,人人都能有一口吃的,能夠活著,已經很不容易。
狄仁傑知此事後,多次辭官,高宗均未許可。
又兩月後,長久沿岸地區糧食運至,旱災得以緩解,高宗釋出罪己詔,奸臣篡改詔令,以糠換米,使百姓受苦,朕不能明辨,有負社稷所託,大罪。
在災荒中暴富的幾個小家族,五品以上朝臣全部斬首,五品以下全部流放,終身不用。
沈三問上奏狄仁傑之事,狄仁傑被判定聽信矯詔,貶為夏州縣令。
此時,夏州都督王方翼積極改革耕種之法,希望改善民眾生活。王方翼素來敬重狄仁傑這類忠心直臣,狄仁傑於夏州行事便捷,再未提辭官之事。
公主知道以糠換米是駙馬的主意,這本是好事,可是駙馬一直心事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