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河說,我常常思考生命的意義這個無解之題。思來想去,答案竟是:生命從宏觀視角看是不可能有意義的,但是從微觀視角可以自賦意義……死是每一個人的歸宿,但在死之前,我們要讓自己的存在豐富多彩。
這段話,包含三層意思:一是從宏觀視角看,生命不可能有意義;二是微觀視角看,生命可以自賦意義;三是人活著,誰都想讓自已的人生能夠豐富多彩。
那麼,為什麼說生命從宏觀視角看,是不可能有意義呢?
因為,人作為生命的個體,對於無窮宇宙來說,就是一粒飄忽不定的塵埃,與萬物相比,甚至更加渺小而脆弱;而對於歷史的長河來說,人這一輩子,從生到死只不過一瞬間,如一顆流星,悄然劃落。
試想,茫茫宇宙浩瀚無邊,多一粒塵埃,少一粒塵埃,何患之有?多一顆流星,少一顆流星,何益之有?既無患又無益的一個生命個體,談何意義!
但生命從微觀視角看,又是有意義的。因為,每個人在生存的過程中,總要肩負社會及家庭責任,在你履行責任的過程中,就會體現出人生的價值,就會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友情的珍貴、愛情的甜蜜。這,無疑又是有意義的。
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一個血肉之體,是不附帶任何靈魂的,或者說,靈魂只是一片空白,就像一張白紙。
如果你用這張白紙書寫人生的真善美,你的靈魂就是豐富多彩的;如果你用這張白紙書寫人生的假惡醜,你的靈魂就是卑微低賤的。這,就是生命的自賦意義。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生命的自賦意義不同,人生的價值觀就不同,人生的走向就不同。
如果你的靈魂是空白的,是扭曲的,即使你長命百歲,也只不過是行屍走肉;如果你的靈魂是豐富的,是高尚的,無論壽命長短,你的人生也是圓滿的,甚至是大放異彩的。
周國平說:“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人活著,就應該有追求有目標,儘量讓自己的靈魂豐盈起來。為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叩問自己,在看好血肉之體的同時,靈魂何處安放?
人生於世,生命的長短,不代表靈魂的豐富與否。再長的人生不一定精彩,再短的人生不一定黯淡,精彩亦或黯淡取決於一個人的修為。
古人提升自己的修為,追求“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係指道德操守;立功,乃指事業功績;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見形諸語言文字,著書立說,傳於後世。
當然,無論立德、立功或者立言,其實都旨在追求身後“三不朽”之名。而對身後某種不朽之名的追求,正是人們超越個體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質欲求而追求精神世界大放異彩的獨特形式。
在中國歷史上,備受推崇的“三不朽”者只有“兩個半”聖人,孔子是一個,還有一個是明朝的王守仁,另有“半個”是清末的曾國藩。
我們作為一個平庸之輩,不可能像那些真知灼見的聖賢者取得那樣的豐功偉績,在立德、立功、立言上也不可能成為“三不朽”之人。但我們更不能因此而放棄對精神世界的追求,甘願成為行屍走肉,在吃喝拉撒睡中結束一生。
高曉松說:“世界之遼闊,人生之倏忽,而美之永恆。這世界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人的需求,無非就是兩個層次,一個是吃喝拉撒睡,此乃本能之需求;一個是琴棋詩書畫,此乃精神之滿足。
餘生,靈魂何依?琴棋詩書畫,擇其一二而從之!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書客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