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5章 擺開架勢

從裝備編制看,第54機步師更像是一支獲得加強,配備大量輕型坦克與輪式裝甲車的山地部隊。

要說的話,西北防區的3個主力師全是山地師,只是主戰裝備有差別。

其中,以裝甲力量為主的就是機步師,以步兵為主的就是步兵師。只不過,跟其他的機械化部隊相比,為了適應更加複雜的作戰環境,像第54機步師這樣的山地部隊顯得非常的特殊。

當然,第54機步師是主力。

在按照戰時標準加強後,第54機步師的戰鬥力絕對不容小覷。

不說別的,該師的第541裝甲旅裝備了約300輛坦克。

雖然全都是戰鬥重量在40噸以內的輕型坦克,防護效能比不上主戰坦克,但是火力不比主戰坦克差,機動效能甚至還要好一些。即便是跟梵羅陸軍的主戰坦克正面交戰,也不會落於下風。

不過,第54機步師的王牌不是第541裝甲旅,是第545炮兵旅。

該旅是西北防區唯一的旅級遠端炮兵部隊。

該旅的主戰裝備是180門遠端火箭炮,使用普通火箭彈的射程達到了200千米,使用遠端火箭彈能夠達到400千米。

換句話說,就算把這些火箭炮部署在邊境線的北面,也就是帝國境內,都能夠對梵羅國首都構成威脅。如果不考慮成本,後勤保障也不成問題,180門火箭炮能在幾天內把梵羅國首都變成火海。

這是實打實的戰略威脅!

當然,就算遠端火箭彈十分昂貴,無法大規模使用,而且向群山環繞中的前線炮兵陣地運送彈藥也是一件非常麻煩,甚至難以完成的任務,也能利用有限的彈藥,摧毀射程範圍之內的軍事目標。

後方的軍事基地被摧毀之後,梵羅國拿什麼來發動進攻?

何況,還有幾個裝甲旅與機步旅在北邊高原上虎視眈眈。

側翼受到威脅,進攻等於去送死。

從軍事的角度來看,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結束之後,和平局面能夠維持幾十年,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很大的原因,就是帝國在西北部署重兵,對梵羅國西北核心地區構成了戰略威脅,由此形成微妙的戰略平衡。

其實,這本身就是東方集團在該戰場上的基本防禦戰略。

在戰爭爆發後,巴鐵陸軍的任務只有一個:死守從伊堡到拉爾的邊境防線,爭取在防禦作戰中挫敗梵羅軍隊計程車氣,並且逼迫敵人向前線增兵,最好提前動用戰略預備隊。等時機成熟,帝國陸軍就將從北面發起突擊,衝擊梵羅軍隊的側翼,繞到梵羅軍對的後方,圍殲梵羅軍隊的重兵集團。

按照推演,只要幾天就能粉碎梵羅軍隊的進攻行動,並且取得決定性勝利。

當然,是否進軍梵羅國,比如攻打梵羅國首都,那還得另當別論。

總體而言,在西北戰場,巴鐵軍隊是砧板,而帝國陸軍西北防區的幾支部隊充當反擊的刺刀。

從重要性來看,巴鐵陸軍與帝國陸軍至少都是旗鼓相當。

因為是以巴鐵本土為主戰場,還必須守住伊堡,所以在指揮權上,一直都是以巴鐵三軍總參謀部為重。

至於另外3個戰場,全都由帝國軍隊擔綱。

相對而言,在地面作戰方面,東部戰場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雖然在第一次全球大戰之前,帝國就投入大量資金,動用大量資源修建了西南鐵路,著手經營東南半島的軍事部署,但是隨著帝國在第一次全球大戰中落敗,在該方向的投入幾乎全都泡湯。

即便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後,因為奪得了全球霸權,海運航線更加是暢通無阻,帝國當局就沒有繼續在西南鐵路上耗費資源,而且基本上放棄了內陸交通線,把重點放在了港口建設上。

這裡,還涉及到一個非軍事問題。

南方次大陸的東北地區,特別是雲霧江河口三角洲,人口實在太多了。比如國土面積不到15萬平方千米的孟加國,就有大約2億人,而梵羅國的東北地區也有差不多2億人,東邊的緬國有大約1億人。這區區幾十萬平方千米的地區,就有5億人,而且幾乎全都是在生存線上掙扎的貧民。

按照國際機構做的統計,這裡是全球最貧窮與最落後的地方。

顯然,這才是帝國不願意在該地區投資的主要原因。

先不說回報的事情,只是如何對待這幾億赤貧階層的原住民,對帝國當局來說就是一個艱鉅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