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意味著,“戰11B”的火控雷達同樣無法探測到F16C/D。
必須得說,紐蘭遠征航空隊的戰術素養很不錯。
為了避擴音前暴露,這幾十架F16C/D均採用雙機編隊,而且是密集隊形,長機在前面領飛,僚機在後方跟進,間隔距離只有幾十米,高度相差也只有數米,以最大限度的縮短敵機雷達的探測距離。
對F16C/D這類輕型戰鬥機,“戰11B”的火控雷達也就120千米左右的探測距離。
此外,E3B早就發現了突擊的“戰11B”機群,即E3B對“戰11B”的探測距離絕對不會低於400千米,在理想狀態下能超過500千米,而“戰11B”與最近的那架E3B的距離還不到300千米。
更加要命的是,因為“指8C”跟在後面,而且在前面的戰鬥中表現神勇,所以在擊潰F15C/D機群之後,幾十架“戰11B”全都關閉了火控雷達,準備在“指8C”發現敵機後再使用雷達。
顯然,這跟前面對付F15C/D簡直如出一轍,只是交換了位置。
當時,60架F16C/D已經散開,準備圍殲快速突擊的“戰11B”機群,而且在正面,也就是E3B前方的才12架。
這麼安排,跟AIM7F“麻雀”導彈有關。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麻雀”導彈的效能太差,命中率極低,所以F16C/D的飛行員更加願意使用AIM9L“響尾蛇”格鬥導彈,也就得透過機動,佔據有利的位置,比如敵機後半球。
AIM9L是紐蘭空軍的第一種具備全向攻擊能力的格鬥導彈,理論上,能夠攻擊迎面而來的敵機。只是實際使用中,為了提高命中率,依然得儘量在敵機的後方,也就是紅外輻射最強烈的尾部發射導彈。
為此,就只能從兩側繞過去。
其實,只留下少量戰鬥機在正面迎敵,讓更多的戰鬥機機動搶位,也正是大機群空戰的基本戰術。
不出意外,“戰11B”機群會被擊潰,40多架“戰11B”很有可能會全軍覆沒。
只是,還真的出了意外!
這個意外來自梵羅空軍。
按照斯蘭駐軍司令部發來的戰報,在擊潰F15C/D機群之後大約15分鐘,梵羅空軍的戰鬥機群趕到。
差不多100架F4E重型戰鬥機!
要命的是,這些戰鬥機分成了幾支大編隊,每支編隊的規模在20架左右,也就是一個大隊。
結果就是,在500千米之外就被“指8C”發現了。
隨後,前出的“戰11B”接到了“指8C”的警告,啟動了火控雷達,在搜尋梵羅戰鬥機的時候發現了離得更近的F16C/D。更重要的是,前面那架“指8C”及時的調整了雷達的工作模式,把雷達波束的掃描角度縮小了一半,等於把單位功率提高一倍,探測距離由此增加了幾十千米。
正是如此,“指8C”及時發現了那些從兩側包抄的F16C/D。
戰場局勢變得明朗,紐蘭遠征航空隊的優勢頓時就蕩然無存。
當然,帝國空軍的前線指揮官也及時的調整了戰術,比如讓前出的“戰11B”機群利用速度優勢,突擊紐蘭預警機。
至於紐蘭預警機的方位,是由伴隨“指8C”活動的大型電子偵察機提供。
雖然只測出了大致方向,沒有獲得準確的距離引數,但是F16C/D都能從兩側包抄,足以證明E3B離得不會太遠,肯定在“戰11B”的作戰半徑之內,就算沒獲得距離引數,也沒多大的影響。
隨著距離縮短,“戰11B”的雷達就能發現E3B。
40多架“戰11B”全速衝刺,絕不是鬧著玩的。
哪怕這些戰鬥機就沒有剩下幾枚KK12A,可是隻要離得足夠近,就算使用機關炮,也能把預警機揍下來。真要是殺紅了眼,哪怕炮彈用光了,飛行員都有可能駕駛戰鬥機直接撞擊預警機。
更加嚴重的是,在正面迎戰的F16C/D只有12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