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衛民並不是缺乏信心,只是覺得沒有這樣的必要。
之前在波沙灣那邊,他就有類似表現。
正是如此,丁鎮南沒有把話說死,只是表示會重點照顧第十七裝甲師,確保圍攻齋普爾的行動能順利進行。
此外,也就是保證在攻佔齋普爾之後,至少是在消滅梵軍的主力部隊之後,再在東海岸那邊發動進攻。
只是,這並沒有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
為此,丁鎮南在10月份的最後一天去了伊堡。
不是去找巴軍統帥,而是去找第二十四機步師的湯伯輝少將,詢問第二十四機步師能否參戰。
丁鎮南並沒有抱多大的希望,而實際情況跟他預料的差不多。
在丁鎮南到來的前一天,補充給第二十四機步師的最後一批主戰裝備才送到白沙瓦,而且是配屬給常規編制的裝備。至於提供給加強戰鬥旅的主戰裝備,哪怕是一帆風順,也要到明年才能全部到位。
也就是說,第二十四機步師僅有3個常備戰鬥旅達到了作戰狀態。
其實,這並不是第二十四機步師的錯。
不要忘了,第二十四機步師隸屬南部戰區,而南部戰區的其他作戰部隊都部署在東南地區與奧洲。
可見,在南部戰區,第二十四機步師基本處於姥姥不愛、奶奶不疼的境地。
受此影響,第二十四機步師在和平時期的滿員率也只有70%,而且主戰裝備的在編率還不到60%,兩項指標都在甲級部隊裡墊底。至於主戰裝備的更換頻率,那就更加不說了,還不如一些乙級部隊。
有趣的是,帝國陸軍一直不覺得這有問題。
道理也很簡單:巴鐵有大量儲存裝備,都能在戰時提供給第二十四機步師,不存在裝備不夠用的問題。
至於人員,在戰時動員與運送都不是難事。
這麼安排,本身沒有錯。
不過,得滿足一個前提條件。
在戰爭爆發後,第二十四機步師獨當一面,而且在南方次大陸方向上,暫時以戰略防守為主。
正是受此影響,第二十四機步師的駐地一直就是卡拉港,而不是伊堡。
導致這一現象的還有一個較為客觀的因素。
西北鐵路通車。
在新曆148年,也就是西北鐵路通車的前一年,陸軍司令部與南方戰區司令部擬定了一份與第二十四機步師有關的方案,準備讓第二十四機步師去伊堡,確保在戰爭爆發之後能夠協助巴軍守衛伊堡。
可惜的是,在西北鐵路通車之後,該方案就被束之高閣。
理由就是:能夠透過西北鐵路向巴鐵北部地區增兵,也就不存在得讓第二十四機步師北上的必要。
正是如此,在第十七裝甲師與第五陸戰師進駐卡拉港後,第二十四機步師北上,之前的所有設想與準備全都變成了空談。
更加要命的是,西北鐵路還得首先滿足巴方的需求。
為了穩住巴鐵當局,特別是在擊潰圍攻拉合的梵軍之前,西北鐵路運送的主要就是提供給梵軍的作戰物資。
其實,絕大部分是生活物資。
按照丁鎮南拿到的報告,只是在10月份,就透過西北鐵路向巴鐵運送了100萬噸糧食與50萬噸布料等生活用品。這裡面,僅肥皂之類的日化用品就有10萬噸,而伊堡一年的消耗量都還不到10萬噸。
當然,帝國提供的海量物資,成了幫助巴鐵維持國內局勢穩定的定海神針。
此外,巴鐵當局還充分利用了帝國的援助,比如發放食品券之類的物資券,並且用這些物資券來招募新兵。只是在伊堡,巴鐵就透過發放物資券的方式,在10月份招募了30萬名新兵。
也就是因為兵力很充足,加上國內的社會局勢保持保持而穩定,所以巴鐵當局才沒繼續向帝國當局施壓。
讓丁鎮南有點啼笑皆非的是,培訓新兵還成了第二十四機步師的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