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
淳熙十六年,趙昚禪位於三子趙惇,自稱壽皇聖帝,宋孝宗趙昚五年後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
宋光宗趙惇,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南宋朝第三位皇帝,趙惇繼位之初,確有革故鼎新之意,能聽取臣下諫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
但他“宮闈妒悍”,懼內心理嚴重,以致後期荒廢朝政;又聽信讒言疏離太上皇趙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機。趙惇在位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漸消,南宋開始由盛轉衰,宋光宗趙惇禪位於次子趙擴,成為太上皇,史稱“紹熙內禪”。
宋寧宗趙擴,宋朝第十三位皇帝,南宋第四位皇帝,宋寧宗即位後,任用趙汝愚和韓侂冑為相,趙、韓兩派鬥爭激烈。
宋寧宗趙擴,罷免了趙汝愚,韓黨專權。次年又定理學為偽學,禁止趙汝愚、朱熹等人擔任官職,參加科舉,是為“慶元黨禁”。
追封岳飛為鄂王,兩年後削去秦檜封爵,因北伐失利,被迫簽訂了嘉定和議。
宋寧宗趙擴,政治能力並不十分出色,在他統治前期,朝政由韓侂冑把持,後期則由史彌遠與楊皇后控制,但他平時虛心好學,生活節儉,並善於聽取臣下意見,總體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後在臨安宮中的福寧殿去世,在位30年,終年57歲,葬永茂陵。
宋理宗趙昀,宋朝第十四位皇帝,南宋第五位皇帝,趙昀被權臣史彌遠擁立為帝。趙昀繼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權相史彌遠挾制之下,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自己則尊崇理學,縱情聲色,史彌遠死後,趙昀才開始親政。他親政之初立志中興,採取罷黜史黨、親擢臺諫、澄清吏治、整頓財政等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
晚年趙昀又沉湎於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後宋理宗趙昀,在臨安去世,在位四十一年,僅次於仁宗,享年六十歲。
宋度宗趙禥,宋朝南渡後第六位皇帝,即位時,金朝已經滅亡多年,而元朝的軍隊大舉南下,國難當頭之際,他卻把軍國大權交給賈似道執掌,趙禥即位後不理朝政,整日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
右丞相賈似道因此擅權。賈似道結黨營私,排斥異己。
終日在葛嶺別墅中與妻妾玩樂,由於他好鬥蟋蟀,時人稱他為“蟋蟀宰相”。
此時的忽必烈正式徹底的控制元朝,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鎮襄陽,是為襄樊之戰。
南宋軍利用漢水把物資源源不絕送入城內,才能堅守城池。守將呂文德及呂文煥堅守城池六年,賈似道派了范文虎及李庭芝援助,但兩者之間不和。
賈似道封鎖了所有蒙古南侵訊息,皇帝並不知此事,襄陽、樊城被圍三年後,度宗才得知此事。
張順,張貴兩兄弟的義兵曾血戰蒙元軍,樊城失守,襄陽城破,在宋軍繼續巷戰,呂文煥最終投降,六年的襄陽保衛戰結束。
元軍伯顏部進逼江州,范文虎望風而降,以城堅糧足,兵馬眾多的安慶,不放一箭,拱手投敵,而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珙、餘玠、趙葵、杜杲、曹友聞、張鈺、向士璧、曹世雄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蒙古大汗蒙哥攻戰合州,7月在釣魚城之戰受宋軍流矢所傷,因而死於軍中。
其弟忽必烈正於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訊息後,立即撤軍以便奪取大汗之位,南宋賈似道派人與忽必烈議和,以保太平。
賈似道討好邊境守將,隱瞞割地議和一事,更擁立皇侄建安郡王繼位,是為宋度宗趙禥,賈似道權勢更盛,宋度宗趙禥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錦繡江山處於暗無天日之中,在蒙古大軍南侵的情況下,得病後駕崩於臨安,終年35歲。
在宋度宗趙禥死後,宋恭帝趙隰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德祐,由謝太后臨朝稱詔,賈似道把持朝政,此時元軍向南宋發起了總攻,開始了宋元戰爭、端平入洛、端平更化、四木三兇、襄陽之戰、合州之戰等戰役。
在朝野壓力下,賈似道被貶,在木棉庵被會稽縣尉鄭虎臣殺害於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