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傻事,一個人未必做得出來。
但兩個人一起的話,能做出來的機率就大大增加。
札幌的小報傳真到了美和醬手裡,把她樂得哈哈大笑。主要的笑點集中在照片裡被馬賽克糊一臉的巖橋慎一身上。
“原來慎一君不是藝人啊。”她特意給巖橋慎一打電話,就為發表這麼句感想。
巖橋慎一好耐心,“我是幕後黑衣人。”
“語氣聽上去蠻得意的嘛。”美和醬有點不爽。
巖橋慎一懶得理她。此時此刻,他正準備收拾東西,去跟電視臺那邊的人喝酒。
不管整蠱節目能不能常規化,試水的特別節目一播出,巖橋慎一就請朝日電視臺的製作人,還有胖胖青年為首的臺本作家們吃飯喝酒。
不過,耗子不光會扛槍,還撂爪就忘。美和醬不爽完了,立刻轉過話題去,告訴他,母親給她打電話,說是片町的大嬸帶著雜誌到她家裡去,還說什麼“你家的女兒上雜誌了”。
她所在的那個小鎮,這麼多年,就出了她一個明星。有點風吹草動,全鎮的人都知道。
“我告訴咔醬,同行的那個人是你,她很驚訝,不明白為什麼要給你的臉打馬賽克。”美和醬笑嘻嘻,“過後我就告訴她,因為慎一君是厲害的幕後黑衣人。”
巖橋慎一糾正,“那個‘厲害的’我可沒說過。”
“是我說的。”她沾沾自喜。
行吧,你願意說什麼就說什麼。巖橋慎一決定結束通話,“我準備出去了。”
“去哪兒?”
“跟電視臺的人吃飯。”巖橋慎一告訴她,“都說了是厲害的幕後黑衣人嘛。”
美和醬“嘁”了一聲,“真自戀,自己誇自己厲害。”
“……”
巖橋慎一覺得再說下去,要被這隻胡攪蠻纏的小狐狸氣到跳腳。趕緊掛電話,準備出門喝花酒。
一個人未必做得出來,人多了做出來的機率就大大增加的不僅是傻事,還有綜藝節目。以捉弄人為主題,將“觀察反應”作為賣點的節目,比起其他的節目,更加依賴靈感與作家的臺本。是人越多,做出好東西的機率就越大的東西。
渡邊萬由美這個女老闆不方便應酬,此刻自動隱身,交給巖橋慎一去打點,她只負責過後籤賬單。
名義上是為了答謝關係者們,其實一半是為了拉關係,另一半是為了探口風,聽聽看電視臺內部的意見,以及負責寫臺本的作家們有什麼新想法。
特別節目的第一期,收視率中規中矩,觀眾的反饋好多與壞,假如過後的第二期收視率跟口碑不跳水的話,先做一季常規檔倒是也夠格。
試播時反響不佳、力排眾議做成常規檔後口碑節節上升,跟試播時反響一流、成了常規檔反而一路拉胯,兩種可能永遠都存在。不過,對反應類的節目來說,最讓人擔心的,還是常規化以後,靈感漸漸榨乾,玩不出新花樣,讓觀眾看膩。
所以,真要做成常規檔,不能說是“成功”,只能說是“新的開始”。
來跟朝日電視臺的人應酬,就讓巖橋慎一想起這陣子在考慮的一件事。
說起來,朝日電視臺綜合來看,雖然在四大民放裡面墊底,但它卻也有著自己的強項,那就是新聞節目。
八十年代之前,民營電視臺一直以娛樂節目為主,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各電視臺才陸續在黃金時段開設報道類節目,朝日電視臺則是其中的翹楚。
民營電視臺的新聞節目,旨在把複雜的新聞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清楚,讓中學生程度的人也能輕而易舉理解正在報道的新聞內容。
而在民營電視臺越來越多的增加報道類節目的同時,讓出身各異的人坐到一起、共同討論某個社會熱點的時事討論節目也越來越多。
總之,全民參與。不論是房產泡沫還是校園霸凌,什麼也能拿來做節目討論。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出現了那一大批活躍在電視裡的新聞評論員。
新聞節目收視率極高的朝日電視臺,同時也非常擅長製作針對當下社會熱點的討論類節目。
雖然也曾經在討論類節目製作上面翻了個大車,製造出了民營電視臺頭號醜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