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這四萬大軍的總大將,德川家康對於出戰、堅守、撤退的選擇是有最後決策權的。
監軍奉行淺野長政雖然之前心裡對德川家康的決定不太滿意,但一直沒有提出過異議,表面上完全尊重德川家康的決定。
因為事情看起來似乎沒那麼緊急,無論如何選擇,都還有充足的容錯空間和迴旋餘地。
就像夫妻過日子一樣,雖然有矛盾,但也還能湊合著過。
不過小西行長帶來的“大明水師即將到達”這條真假不明的訊息,卻成了一個引爆矛盾的契機。
無論訊息到底是真是假,但訊息內容本身就能讓德川軍在下一階段決策上失去迴旋餘地,無法再湊合著過日子了。
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邏輯,在最終結果揭曉之前,沒有人認為自己的邏輯是錯的。
德川家康不想因為援救島山城,就冒著徹底葬送本軍的風險,因為本軍的主力是他們德川家的兵將。
哪能為了救別人家嫡系,就不惜搭上自家的主力?
有這種覺悟的人,早就湮沒在戰國時代的長河裡了。
但淺野長政的思路就和德川家康不同,他認為必須要救援島山城,哪怕冒著風險、付出代價也在所不惜。
反正本軍主力是德川家的,犧牲再多也無所謂。而島山城裡可是有一大票豐臣家嫡系,當然也有自己的兒子,不救不行。
在這種矛盾下,自然而然的就爭吵了起來,甚至忘了小西行長還在場。
所以當還算冷靜的立花宗茂指了指小西行長後,小西行長就被圓潤的請出了圍幕。
沒有“外人”在場,淺野長政就很直白的說:“太閣對朝鮮戰事之期待,眾所周知。
如果大納言擁兵數萬,卻放棄救援福島正則、蜂須賀家政等人,直接不戰而退。
就算你們德川家能完整撤回,等到了國內後,如何面對太閣的怒火?又該如何向太閣解釋?”
不但有怒火,而且還有猜忌。
豐臣家嫡系已經損兵折將,小西行長、加藤清正兵團都已經全軍覆沒,福島正則兵團、宇喜多秀家等兵團都被打了個半殘,而你德川家卻刻意儲存實力,這讓太閣怎麼想?
德川家康長嘆一口氣,淺野長政這話雖然是威脅,但也是事實。
這仗在軍事上不該打,但在政治上卻又不能不打。
哪怕是打輸的可能性非常大,也比直接撤退的罪責要輕得多。
打輸了是能力問題,打不打是態度問題。
然後小西行長又被請了進來,被告知說:“兩日後各自出動會戰!”
將小西行長送出營地後,德川家康、淺野長政、島津義弘、立花宗茂又一起商議作戰計劃。
這四人裡,德川家康、淺野長政都是剛來的,島津義弘一直在磨磨蹭蹭打醬油。
只有立花宗茂真真正與明軍血拼過兩場,一場是碧蹄館之戰,立花宗茂是倭軍方的主力並且大出風頭,另一場就是漢城之戰,立花宗茂負責斷後。
當時倭國吹噓兩大猛將,一般就是東有本多忠勝,號稱戰國第一,似乎是織田信長說的;西有立花宗茂,號稱西國無雙,這是豐臣秀吉說的。
所以其他人此時都看向“經驗豐富”的立花宗茂,讓立花宗茂先說。
立花宗茂是個敞亮人物,也不矯情,直接便開口道:“就過去作戰情況來看,明軍對我軍堪稱是極為輕視,大部分時候不怎麼放在眼裡。
比如當初,明軍總兵大將李如松數千人就敢向漢城衝;又比如我軍撤退時,明軍有數百騎就敢尾隨我軍上萬人尋找戰機。”
雖然眾人心裡都挺不爽,但這也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