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則,完全可以等到陰日,跟其他奏摺一起送上來。
李祀開啟奏摺,一眼掃去。
奏摺上是關於河西一地的詳細資訊。
河西位於大唐北方邊疆地區,與突厥等地接壤。
大唐在河西囤兵五十萬,設立河西節度使的目的,便是為了防突厥。
突厥位於北方,屬於遊牧名族,民風彪悍,突厥鐵騎堪稱騎兵之最,哪怕有河西節度使常年駐守,突厥鐵騎也時常衝破防線,在大唐邊疆地區燒殺搶掠。
李祀看著這些奏摺,眉頭緊鎖。
河西一地,河西節度使掌握一切大權,李祀現在思索的是,如果將河西一地收了回來,該如何管理?
若是撤掉河西節度使一職,又該以什麼職位,進行代替?
這點非常重要。
否則,數十上百年後,又是一個新的擁兵自重的地方節度使。
這與李祀事與願違。
“節度使制度啊...”
李祀輕嘆一聲。
大唐的節度使制度,根源在於節度使權力太大!
地方節度使擁有了行政、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權力。
長此以往下去,節度使在自己的地盤上成了小皇帝,勢力越來越大,自然會出事。
只是,如果單純的收回節度使權力,又不行!
節度使鎮守邊關,抵擋異族入侵,需要的就是統籌一切的權力。
否則,要是事事都需要跟皇帝稟告,得到皇帝允許,時間上根本來不及。
等到皇帝的命令,從長安傳到節度使跟前,恐怕邊關早就被異族攻破了。
以河西為例。
從長安到河西,即便是快馬加鞭,日夜趕路,至少需要三天。
來回就是六天。
也就是說,如果節度使沒有統籌一切的權力,當節度使做出一個決策後,最快需要六天,才能實行。
平時還好,但如果是在異族入侵時,就不合適了。
戰場瞬息萬變,別說六天,六個時辰都足以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
李祀正在思索,廢除節度使制度後,究竟以什麼樣的制度代替...
李祀沉吟了片刻,開口說道:“傳楊太尉入宮。”
楊太尉全名楊青林,是當朝太尉。
太尉乃正一品官員,與宰相同級,不過卻是虛職。
沒什麼實際權力。
平時朝堂之上,楊青林也不多說什麼,皇帝讓他做什麼,他便做什麼。
與群臣之間,也沒什麼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