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殿。
楊青林坐在皇帝賜下的座位上,額頭冒著冷汗。
此時年關已過,本是寒冬臘月之時,但楊青林卻有種被放到火架上拷的感覺。
節度使制度,是大唐邊關抵禦外敵的根基。
若是皇帝執意廢除節度使制度,第一個亂的,便是大唐邊關。
邊關一亂,那些對大唐虎視眈眈的異族,必然會蜂擁而上。
到那時,大唐帝國恐怕有奔潰之險...
楊青林深吸一口氣。
大唐歷代,不乏聖賢的帝王。
這些帝王,目光深遠,又如何看不到節度使制度的隱患呢?
但沒有任何一位帝王,敢輕舉妄動。
因為,相比於節度使制度的隱患,守護大唐邊關的職責,更加重要!
楊青林知道,李祀廢除節度使制度的目的,是為了大唐的穩定...
可不管如何,都不能這麼衝動...
“陛下,此事定要慎重啊...”
楊青林起身,噗通一聲跪在地上,準備承受陛下的盛怒。
楊青林也不願意這麼忤逆陛下,但節度使制度至關重要,萬萬不能這麼草率的做出決定。再沒有萬全之策前,絕對不能動節度使制度。
否則,如果惹怒了那些桀驁不馴的地方節度使,恐怕會有大禍...
大唐現在,已經經受不起第二次節度使之亂了...
自李祀登基兩個多月以來,不管是朝堂之上,還是朝堂之下,楊青林都是冷眼旁觀。
哪怕皇帝下令,大肆清洗朝堂群臣之時,楊青林也沒多說半句。
在楊青林看來,那些大臣們,膽敢貪汙受賄,死有餘辜。
但此時,楊青林坐不住了。
“哦?愛卿何出此言呢?”
李祀端坐在龍椅寶座上,神色平靜的望著楊青林。
楊青林立即說道:“陛下,節度使制度,動不得啊!如今大唐剛經歷安史之亂,百姓死傷無數,這個時候,一旦廢除節度使制度,必然會讓大唐境內,烽煙再起,民無聊生!”
楊青林跪在長生殿上:“還望陛下三思...”
“三思?”李祀看著楊青林,冷笑一聲:“楊愛卿,你來告訴朕,如何三思?地方節度使抗命不遵,無視皇權,更有甚至,與魔門餘孽勾結,刺殺朕?”
“現在,你竟然讓朕三思?”
李祀臉上殺意升騰。
楊青林雖然是先帝留給他的顧命大臣,對大唐忠心耿耿,但卻根本沒有意識到,節度使制度的真正危害。
在這些大臣眼裡,各方節度使最多也就桀驁不馴,不聽皇帝的話罷了。
但實際上呢?
歷史之中,大唐正是被節度使領軍滅國,大唐最後一任皇帝,也是死在節度使手中。
節度使制度,何止擁兵自重,不聽皇命這麼簡單?
節度使制度,是要滅李唐江山啊!
這讓李祀如何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