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號,李謙已經來京城五天了。
工作室的辦公地址也選好了,沒租寫字樓,就在東三環租了棟兩層的小樓。
面積不大,基本上工作室裡也就弄個小放映廳,搞個做後期的機房,再留兩間庫房就行了,也沒有太多需求。
工商執照找人辦了,電影工作室的相關牌照也在辦理。
裝置大多都透過光羨去採購,還在路上。
主要先買要用的,至於放映廳,等《大白鯊》的票房分賬下來了再說。
忙活了幾天,李謙便召集大家開個會,一臉嚴肅地道。
“從現在開始,咱們工作室的第一部院線電影,也就正式開始籌備了。”
“而且,這次我們要用膠片機,難度不是網路大電影能比,必須做足準備。”
“用膠片機?”
張忠華忍不住出聲了。
齊玉坤和郭凡兩人也一臉驚訝的表情,雖然他們不是導演專業,但是也知道用膠片機和數字電影完全是兩個概念。
說句不好聽的,數字電影和膠片電影的拍攝難度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更何況李謙之前就說了,這次成本在六七百萬左右,是部小成本電影,這種規格的電影,基本上很少用膠片拍。
李謙對他們的疑慮沒有意外,這也是正常的。
“成本方面基本沒問題,七百萬是製作成本,加上宣發也有上千萬了,我也稍微算了個帳。”
“這部電影大概就是九十分鐘,400尺的35mm膠片一盤能拍三分鐘,按1:8的配片比,至少需要240盤膠片。”
“一盤膠片的價格大概在1500左右,240盤也就是36萬,洗印費用一尺3塊,240盤膠片一共9萬6千尺,也就是28萬,膠片成本大概就在64萬左右。”
“膠片機一套加鏡頭,整套燈光、軌道系統、減震系統,整套下來,普通點的一萬二三一天吧,一切順利的話,四十天左右拍完,也就是50萬。”
攝影機和膠片的成本就114萬了,這也是小成本電影選擇數字攝影機的最大原因。
太貴,而且難度大。
不過,大製作就可以忽略這個問題,動輒七八千上億的製作成本而言,這百來萬的根本不是事。
國內的膠片電影,配片比都在1:81:15之間,想達到1:8都不容易。
哪怕在好萊塢的電影工業體系中,正常的配片比也高達1:20。
也就是90分鐘的電影,要準備1800分鐘的膠片。
齊玉坤和郭凡兩人頂多就是半桶水,心裡默默地計算著這些數字,有些懵逼地看著李謙。
在座的也只有張忠華以前在江浙電影製片廠的時候,拍過幾部膠片電影,心裡大概合計了一下,差不多也是這個數字。
不過他也開口道,“可是劇組怎麼辦,臨時拼湊的劇組,到時候恐怕15的配片比都達不到,更別說四十天拍完了,搞不好這個成本還要翻倍。”
“這就要靠老張你了。”
李謙笑笑,“國內大大小小几十家電影製片廠,現在基本上都跟倒閉沒多大區別了,江浙也差不多,老張你看能不能找找你那些老同事。”
“至少也要給我拉個掌鏡師傅,兩個跟焦,兩個燈光師傅。”
沒想到還落到自己身上了,張忠華苦笑著搖搖頭。
不過製片廠一年到頭也開不了幾次工,那些人基本上都出去接活了,找兩個人過來倒沒什麼難的,也就應了下來。
“那我試試吧。”
“麻煩老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