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戰狼》上映的時候,口碑就快兩極分化了,各種分析電影裡的不合理。
也確實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被一些不喜歡電影抓住往死裡罵。
大賣八個億,也算是第一部現代戰爭商業電影,有這麼待遇是很正常的。
這種片子,一群人看爽了,就一定有另一群人不爽。
別說《戰狼》這樣本身製作就沒那麼精良,吳經的導演能力還沒有成熟。
就算07年的《集結號》,還有國慶檔的《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這樣的警匪片,熱映的時候都有各種電影不合理的評論。
不過,對於絕大部分觀眾來說,並不是很在意這些不合理的地方。
普通觀眾的需求很簡單,他們對於商業戰爭片的要求就是場面大、爽、熱血。
做到了這幾點,這些優勢能讓觀眾去忽視那些漏洞、不合理。
當然,如果這些都做不到,那就什麼都是錯的了。
所以,在普通觀眾心中口碑很不錯的《戰狼2》,這次續集首映,還是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矚目。
沒有做太多活動,首日預售就突破了4000萬。
網上購票平臺局勢已經穩定了,李謙也就沒有讓未來電影獨家代理網票。
《戰狼2》這種電影,主要是靠的是後勁。
前期票房高不高,其實都無所謂,就這個首日預售來看,首日票房閉著眼睛拿一億。
反而,後幾天票房增長的快,就更容易引起觀眾的興趣。
也算是一種營銷策略,其實在經過好些電影首周過後票房就大跳水的局面之後,業內有了另一種營銷方式。
不再是首週末騙一點錢了,重點不在首日,而在於次日甚至第三天第四天,個別有信心的在第一個工作日大做文章。
首週末票房平平,也沒有做大量宣傳,可是第二週一開始就發力,票補和宣傳全砸下去,營造出一個走勢堅挺、高口碑的現象,讓觀眾以為這是一部好電影。
比如星期天只有兩千萬票房,可星期一靠票補和買票房,拿下了一千二三甚至一千五百萬,這麼逆天的走勢,再加上宣傳營銷水軍,到處都是吹捧的聲音。
那觀眾一看,這不得了啊,走勢這麼好,肯定差不了,就買票去看了。
《湄公河行動》就是走這個模式,甚至在面對《智取威虎山》、《惡棍天使》、《王牌逗王牌》、《爵跡》這些強敵的時候,直接放棄了第一天。
首日票房只有3000萬,在幾部電影裡墊底,同型別的《湄公河行動》首日都八千萬。
第二天國慶長假第一天,才開始發力,各種大V、公眾號、自媒體的推送安利一波接一波,兩天就趕上了《王牌逗王牌》、《爵跡》兩部電影。
除了《智取威虎山》之外的其他電影口碑不好,經過三四天的發酵,已經不行了。
這時候《湄公河行動》口碑同樣完全發酵,不過是往好的一方面,徹底開始和《智取威虎山》展開了廝殺。
當然,這樣做還得電影口碑靠得住,有信心才能這麼營銷,要不然就只能趕在前幾天忽悠點錢了。
《戰狼2》首日過億就行了,多少無所謂,甚至最好就一億出頭。
前面越低,後面漲的就更快,影響也就更大。
所以,前面的宣傳一直都挺中規中矩,就是正常商業大片的宣傳,並沒有特別賣力,首日的票補都沒有準備多少。
不過,就算這樣,依然拿到了4000萬的首日預售,可見觀眾對這種型別電影的關注。
當然,也有國慶檔,和李謙任總導演的兩部主旋律商業大片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