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你啊!五大夫,王上拜你為將,征伐邯鄲。”王齕聽聞秦王稷將征伐邯鄲的大事交給了王陵,來到府邸道賀。
王陵沒有從對方的話語之中聽到喜悅,反而覺得對方是在嘲笑自己。王陵想到自己能夠取代武安君、王齕,領兵出征,也不計較這些事。
王陵展開雙臂,表現出很大度,笑道:“我的用兵之能,遠不及左庶長。左庶長,請多多指教。”
王齕見王陵大禍臨頭,還這般歡喜,不知道該不該提醒他。說吧!對方會認為是嫉妒他。不說吧!又覺得辜負了彼此的情誼。
王陵見王齕不說話,邀請道:“左庶長,不如我們一起攻伐邯鄲。你為將,我為副將。”
王齕擺手道:“攻伐邯鄲,我就不去了。”
王陵知道對方會拒絕,心裡也做好了準備。當他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還是怔了一瞬,以開玩笑的方式問道:“左庶長是記恨我搶了你的功勞。”
“我怎麼會記恨你。”王齕臉色有點不高興,長出一口氣,“你也太小看我了。”
王陵琢磨不出對方這句話是真話,還是假話,一笑而過,“我不過就是開個玩笑。左庶長,不要放在心上。”
王齕也沒把這句話當回事,問道:“王上命我征伐邯鄲,問我要多少兵馬。你知道,我說了多少。”
王陵自然知道這些事,伸出四根手指,“四十萬。”
王齕追問道:“你知道,我為何要說這個數字。”
“當然是你用兵太過謹慎,膽子太小。”王陵心中這般想,但嘴上卻問:“為何。”
“征伐邯鄲,可不是好差事。很多人躲都來不及,你倒好,迎難而上。”王齕苦笑道:“你真的覺得趙國邯鄲那麼好打,趙國君臣很好欺負。”
王陵攤手道:“難道不是嗎?”
“趙卒善戰,是民風所致。趙國百姓,無論婦孺老幼,皆可為兵。”王齕有意停下來,又道:“我們長平斬殺了趙卒四十五萬,趙國都有父子、兄弟,為國戰死。趙國君臣、百姓恨透了我們,按照趙卒的性格,豈不會為他們報仇。”
王陵冷聲道:“趙卒敢戰,我就滅之。我定要邯鄲,血流成河,雞犬不留。”
“俗話說,哀兵必勝。邯鄲人人想著為死去的人報仇。我們這個時候去攻伐邯鄲,不但不能擊垮他們計程車氣,反而還會讓他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王齕見對方這個時候,還沒有認識到征伐邯鄲的艱難,又多說一句,“你覺得,我們能勝乎?”
王陵才不想那麼多,握緊拳頭,不可一世地口吻道:“我大秦威武之師,何人能擋。區區邯鄲而已,我定能拿下。大丈夫,定要揚名立萬,求取功名。”
王齕見王陵將問題想得太簡單了,搖頭道:“揚名立萬,求取功名,大丈夫何人不想。你曾想過,又有多少人能夠實現這八個字。”
王陵聞言,有些不樂意道:“左庶長,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王齕問道:“王上請武安君出征,武安君為何拒不受命。這個問題,你可曾想過。”
王陵長笑道:“武安君欲趁機攻伐邯鄲,亡了趙國。王上、秦相與趙國議和,寒了武安君之心。武安君性格傲慢,王上讓他領兵伐趙,自然會拒不受命。”
王齕搖頭,淡淡道:“你啊!這樣想就看錯了武安君。”
“王上、應侯、武安君,這三人的矛盾。秦國上下,誰人不知。”王陵依舊堅持自己的觀點,“難道我說錯了嗎?”
王齕沒想到對方看問題,只看表面,卻忽略了根本,嘆息道:“王上停止征伐邯鄲,與趙國議和,的確令武安君心寒。然,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這樣想武安君,那就大錯特錯。”
“哦。”王陵見王齕有意維護武安君,好奇地問道:“其二是什麼。請左庶長說說,我錯在何處。”
“王上停止征伐邯鄲的命令,武安君是生氣了。武安君不生氣,那是不可能了。”王齕換了一口氣,續道:“可,武安君視軍功如命。伐邯鄲,滅趙國,是多大的功勞。武安君卻拒不受命,這是武安君的性格乎?”
王陵想了想也覺得這的確不是武安君的性格。無論是伊闕之戰,敗韓、魏。還是南下破楚都,掘楚陵。又或者是華陽之戰,破魏、趙。如今,長平之戰,又斬殺趙卒四十五萬。武安君再破邯鄲,亡趙國。其功業,遠勝任何名將。其名將之聲會流傳千古,讓後人敬仰。
然,武安君為何會拒絕了。
王齕見王陵陷入沉思,眉宇微動,便知道對方想到了緣由,語調輕鬆道:“我不說,你已經想到了。”
王陵吞了一口唾沫,問道:“莫非邯鄲,真的不好打。”
王齕點頭道:“是打不下來。”
王陵有些心慌道:“如何打不下來。”
“趙國長平被我們斬殺四十五萬將士是不錯,但趙國邯鄲的局勢沒有出現動盪,其商賈、百姓也沒有大量逃亡。這說明了,趙國君臣,穩住了軍心。”王齕頓了頓,又道:“趙王答應割六城、賠五車,與我們講和。結果,趙國先折辱我國使者,還羞辱吾王,向吾王下宣戰書。趙國沒有可戰之力,豈會做這些蠢事。”
“縱是如此,趙卒比不過我大秦之師。”王陵信心滿滿道:“我手握二十萬雄兵,難道還攻不下邯鄲。”
“邯鄲,這座城池,歷經趙敬侯、趙成侯、趙肅侯、趙武靈王、趙惠成王及趙王丹,已歷六世之功,其城池寬闊、高大,又深得人心。趙國上下一心,他們痛恨我們,殺了他們父子、兄弟。他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真的那麼好打。”王齕又道:“長平之戰,如此慘烈,難道還不能說明趙卒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