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五十六章 消失的鞋印

“你看那是什麼?”

我正沉浸在吳靜涵講述的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中,忽聽吳靜涵仰起頭,驚訝地指著廟頂。

抬頭,我就看到在大禹石像前幾米的半空中,懸著個巨大的青銅棺槨,幾根手腕粗細的青銅鎖鏈分別固定在棺槨的四個角上。

青銅棺槨佈滿了綠色銅鏽,隱隱可見上面佈滿了花紋和辨認不清的字元。

看到這一幕,我也十分驚訝:“靠!怎麼把這麼大一口棺槨懸掛到半空中?裡面睡著的肯定不是自家人……”

吳靜涵深吸一口氣:“我聽老師說,上古時期,為了懲罰那些十惡不赦的大魔頭,才把他們的棺槨懸在半空中,讓其上不著天,下不著地,這樣魂魄就被永遠禁錮在起來,永世不得超生。”

聽她這話,我覺得有點滲得慌,忙搓搓手:“傳說而已,又不是真的……”

吳靜涵眉頭緊皺地盯著半空中的棺槨,好像突然變得心事很重,也沒再搭理我。

我知道他的專業病又犯了,對於學考古的人而言,這可以算得上“驚天地泣鬼神”的發現,於是也不自討沒趣,悄悄走到大禹石像後面,注意力頓時被幾塊巨大的石碑吸引住了。

這幾塊石碑呈烏黑色,豎在大禹神像後面,倒像是這尊石像的說明。

我湊了過去,掃了幾眼,石碑上以刻畫為主,偶爾參雜著幾個字元,不過歪歪斜斜的,就算它認識我,我也不認識它。

一共五塊石碑,我學著上次在黃河地下空間裡,幾個老教授解讀敘事壁畫的順序,從最左側開始看起。

石碑上是簡筆畫,簡單的線條勾勒,但刻得十分清晰傳神,感覺和當日在黃河下看到的敘事筆畫風格一樣。

我嘗試著讀懂石碑上的敘事畫。

第一副畫好像是戰爭畫面,而且正在戰爭的雙方並非一般的人,因為明顯看得出有的人在天上飛,有的人長著兩個腦袋,還有的長著四條腿的,看著既像人,又像獸。

雙方手裡都拿著武器,正在短兵相接。

按照順序往下看,好像還是一場很激烈的戰鬥,只是有些畫面我看不懂。

其中幾幅畫面上都有個身材明顯高大不少的人,手裡拿著一把劍,好像還是個首領,在指揮其中一方迎戰。

瞅著奇怪的是,這巨人除了指揮人,好像還能指揮山河。

在其中一幅畫中,這人用手指寶劍指著一所小山峰,到了下一幅畫裡,這座小山峰便砸向了對方人群。

還有一幅畫同樣讓人看不大懂。

巨人同樣用劍指著一條河,然後在下一幅畫中,這條河裡的水捲起一條水龍,衝向對方。

這是……

我腦中冒出個詞“移山填海”,同時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一下子想到這些石碑上描述的是什麼事了。

在我國神話傳說中,據我所知“移山填海”的傳說就三段。

第一段是精衛填海,這段神話發生在炎黃時代,準確說是在逐鹿之戰後,傳說中,警衛是黃帝的女兒,因為一次意外中,溺水身亡,於是她的屍體化身為小鳥,立志不分晝夜地銜小石子,想把大海填平。

一隻小鳥竟然試圖把大海填平,這無異於天方夜譚,然而結果它真的把大海填平了。

第二段是愚公移山。

這故事被記載於《列子.湯問》中,成文於三千年前的春秋時代,其實也是作者整理得一段上古傳說。

故事的結尾,以“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為終。

這兩個故事現在都被用作立志故事,鼓勵人只要不怕困難,堅持鬥爭,定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還沒美其曰“精衛精神”和“愚公精神”。

而且都是以“神話式”的結尾方式,讓故事有了個好結果。

可是有心之人應該會發現有端倪。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