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突然出現在聽雨軒,所有的人都是一愣,坐得懶洋洋的張廷玉,騰地跳下炕來,伏身跪倒叩頭道:“主子有急辦的事,只管傳諭召奴才們進去,怎麼親身來了?”守在門口的是張廷玉的兒子張若澄,見眾人一齊跪下,自覺沒有身份,忙卻步後退到門外伏地磕頭。乾隆看了一眼滿頭銀髮的嶽鍾麒,木著臉點點頭,轉向挽起了張廷玉,笑道:“你們正在會議麼?”
“老奴才焉敢在私邸會議?聖祖爺時就有制度的!”張廷玉忙道:“先帝和皇上都屢有旨意允許老臣在府理事。臣也實在腿腳不便,有些皇上批下來的奏議要復奏的,叫有關的人來詢問議論。沒有經過御覽的,臣不敢先行會議。今天是偶爾湊到了一起。訥親為山東直隸賑災的事,鄂善為疏浚永定河、滹沱河、磚河的事——往年這時分河工已經停了,今年雨水太大,這季節竟還有決潰的,不能不商量個辦法再奏主子。莊有恭昨日覲見了皇上,要轉戶部員外郎,他想請軍機處代奏,轉到翰林院去,情願做個侍講或者修撰……”
乾隆聽著他一一述說眾人來意,含笑點頭說道:“國家不許臣子在私宅召集會議,並不指你這樣的忠貞老臣。是怕破了例,子孫無法遵循,釀出別的事端。康熙朝鰲拜,原先何嘗是壞人?先世祖時就允他在私邸拆著奏章,會議軍國要務,養成了他的專橫跋扈之氣,落了個不好的下場。衡臣老相國兢兢業業四十年,心存君父忠謹之念,從無非禮之言,堪為百官楷模,從聖祖爺、世宗爺到朕,沒有不深知的——為什麼要在西華門賜你這所宅邸?為的就是你有年紀的人行動不便,就近在家裡辦差,子弟們也好照應呀……”他這番話誠摯懇切,說得語重心長,堂皇正大間又夾著溫馨柔情,在座眾人想到他的帝皇之尊冒雨親臨臣下府第、與臣下懇切談心,都感動得淚水漣漣,心裡又熱又酸。張廷玉侍候了乾隆祖孫三代,四十多年來一直身居樞要,子弟賓客位在要津,故吏門生遍佈天下,他和鄂爾泰一樣,雖不要權,權勢也炙手可熱。雖不要自立門戶,門戶也已自成。老於世故的張廷玉早就覺得位高身危。半年前,張廷玉的門生副都御史仲永擅密奏鄂爾泰長子鄂容安扣留外省密奏摺子,弄得張廷玉好些天不好意思到上書房見鄂爾泰。八月初鄂爾泰的首座弟子胡中藻又彈劾張廷玉在私宅理政。接著鄂爾泰也“病”了,不來軍機處當值。焉知這位皇帝不是為探明“張黨”、“鄂黨”虛實親來觀察?張廷玉是個憂讒畏譏的人,愈想愈真,背上已沁出細汗,便順著乾隆語意連連頓首說道:“主子深知奴才的心,斷不敢有半絲非分之心!但奴才馬齒已高,近年來更覺兩目昏聵,略一操勞就身熱暈眩、心搖手顫。‘七十懸車、古今通義’,奴才已是七十三歲,民間俗言: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懇請主子允奴才歸隱林下,舞鶴於昇平之世,歌詩於泉亭之間,不也是盛世美談?”乾隆笑道:“朕來看你,是為對你嘉獎嘉勉,你倒說起這個來!你雖辛勞一生,朝廷待你也是異數。你現是三等伯爵,自開國以來,文臣沒有做到這份兒上的。你想想看,你是奉大行皇帝遺命配享太廟的人,哪有入祀元勳歸田養老的?”說罷抬了抬手道:“起來說話。”
張廷玉偷瞟了乾隆一眼,見他滿面春風,微笑著看壁上字畫,乍著膽子又道:“宋代、明代配享太廟的臣子也有乞休得允的。”
“不然。”乾隆看了張廷玉一眼,笑道:“《易》稱見機而作,如果七十歲一定懸車致仕,為什麼還有八十杖朝之典?武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又為了什麼呢?”本來,君臣晤對到這地步,無論如何不宜再行回駁的了,但乾隆比出孔明,張廷玉又覺得不敢承受,遂躬身笑道:“主子教訓的是!不過諸葛亮受任於軍旅,奴才有幸悠遊於太平盛世,二者似乎不可同日而語。”他自以為這句話說得得體,不料乾隆竟認真看了他一眼,說道:“又不對了。皋、夔、龍、比換了人主,移時易地,也還是皋、夔、龍、比!既然身任天下之重,能以‘太平’藉口自逃安逸?朕替你思量,你受聖祖、皇考恩重如山,固然不能言去,即朕待你厚恩,也不應當言去。朕捨不得你去,你難道忍心辭朕而去?”說罷目視張廷玉不語。
張廷玉早已背若芒刺,他一生信守“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緘言,今兒怎麼忘了?看乾隆光景,只要自己再堅持,立刻就有難聽話出來,豈不是好端端的自取其辱?思量著喃喃說道:“是奴才的不是了……奴才只替自己想,沒想到社稷任重,主上恩澤。如今奴才只能竭盡駑鈍,報效聖上高厚之恩……”
“好了,好了!”乾隆見他畏懼恐慌,也覺自己過分,遂笑道:“和你折辯,無非捨不得你離朕遠去。吏部尚書你還兼著,這是個煩死人的差事,朕看部務你不用再管了,但四品以下官員黜陟調缺,還是聽你的。你是總理事務首席軍機,小事不管,協助朕料理大事。你也能稍微息息肩。”說著便脫靴。張廷玉忙叫兒子:“還不趕緊侍候?”他的兩個兒子忙趨步過來雙膝跪地,替乾隆扒下溼透了的鹿皮油靴,像平日伏侍張廷玉一樣替乾隆把冰涼的腳揉搓**得幹了,又套上一雙新氈襪子才退了下去。乾隆穿著蓬鬆乾燥的襪子,盤膝坐在燒得溫熱的炕上,這才對嶽鍾麒道:“你哪來那麼多牢騷?和通泊之敗,你是統軍上將軍,喪師辱國損兵數萬,朝廷只是叫你卸職待罪,若真的論罪,即將你軍前正法,難道是不應該的?!如今軍事上有事,還是照舊諮詢你嘛,有什麼虧待你處?慶復打了勝仗,你不服氣麼?”
嶽鍾麒並不驚慌,挪動了一下跪得有點發木的腿,叩頭說道:“和通泊兵敗,是奴才指揮失宜,奴才三次舉劍自刎,都被部下救了。奴才也曾屢屢奏章,請將奴才明正典刑。朝廷恩旨不殺,這是朝廷的恩典。其中申訴援兵遲緩不進,悍將違命坐失良機幾條,並不是為我自己作開脫,是為後來用兵鑑戒。所以用附條列奏先帝。今日上下瞻對之爭,明說是對班滾死活有疑,其實說的是對勝敗有疑。奴才在川帶兵多年,太明瞭那裡的形勢了,那些土著藏人散處崇山峻嶺、茂密森林深處,天兵一到就鑽穴躥山,天兵一去仍復舊態,剿殺千而八百的根本無關痛癢。若真能活捉班滾則全域性勝。班滾現在沒有死,逃到了大小金川,莎羅奔本來就疑懼官兵,怎能經得起班滾流亡敗部煽動?這樣,大小金川全亂了,而且招安也很難。國家興兵數萬、歷時八月、耗資百萬,難道要的就是這樣的‘勝仗’?臣料四川將軍張廣泗不久就會給臣一個公道。張廣泗先是臣的部下,與臣素不相合,又是接任臣職位的將軍,他的話皇上總該相信的吧?上下瞻對名勝實敗,大小金川也就要糜爛,張廣泗也不會認這個爛賬的!”慶復就跪在嶽鍾麒身側,聽他說得兇險,滿心想斷言“班滾已死”,卻又猶豫起來,只是叩頭說道:“班滾屍首頭顱是經我軍、敵軍幾個將領當場認定的,沒有將首級送往北京,是因為當時正逢炎夏,頭顱腐爛不堪遞送。嶽鍾麒說的這些都是‘想當然’,拿不上臺面作憑證的。他自己打了敗仗,就盼著別人也都打敗仗!”
“你!?”
嶽鍾麒氣得渾身亂顫,倏地轉臉怒視慶復,還要往下說時,乾隆怒道:“你兩個都給我退出去,什麼時候想清楚自己的罪過,再見朕說話!”訥親見乾隆兀自望著二人背影出粗氣,忙笑道:“主子息怒,依著奴才見識,說不定要被嶽鍾麒說中了呢!”
“唔?”
“奴才瞧那慶復有點外強中乾似的。”訥親說道:“當日報捷之初,慶復就言語支吾,一會兒說‘班滾面部刀傷十餘處而亡’,一會兒又說‘班滾自盡,正行搜剔辨認’,萬歲爺曾幾次下旨責令其復奏,後來才有燒死一說。焉知不是慶復拉幾個證人搪塞旨意?嶽鍾麒駐守四川多年,於大小金川諸部經常周旋,平日相處得還好。西海之役,莎羅奔還親率三百藏軍到他的奮威將軍行轅裡聽從調遣。況且嶽鍾麒是戴罪之身,素來與慶復又沒有過節兒,犯不著冒險訐攻慶復。所以以臣之見,班滾未死,倒是有幾分真實可信的。”
乾隆望著外頭飄忽不定的霏霏細雨,呷了一口茶,皺眉一嘆說道:“山東逃了‘一枝花’這群逆賊,朕心裡不快。直隸、淮南鬧水災,又不知道現在蝗情如何,連日來盡是不好的資訊,所以心神有點不定,容易發火。傅恆可以代朕去撫慰一下嶽鍾麒,告訴他只要不是妒功誣告,朕不管班滾死活都不計較他。也去看望一下慶復,果真班滾未死,要他早上謝罪摺子——若等到有部議參他,朕就難以包容他了。”
“是!”傅恆忙躬身答道,“奴才也聽說班滾沒有死。這是給慶復辦糧的湖廣糧道李侍堯來信說的。方才訥親說的,奴才也覺得很有道理,燒死幾百叛民,其中恰恰就有班滾,這事兒也顯著離奇。”乾隆笑道:“李侍堯——是跟你在山西打黑查山的那個通判吧?”傅恆忙道:“是——他是皇上特旨簡放的同知官兒,皇上於他有知遇之恩。他說班滾未死,金川之難未已。皇上必定興天兵征討。求奴才調他到軍中效力。”乾隆想起李侍堯在考場落第要求面試,自己親自作詩罰他山西去任“判通”的往事,不禁莞爾一笑。
張廷玉今日在家裡當眾吃了乾隆的軟釘子,心裡不是滋味,後經皇帝這麼一解說,當下便覺得心頭浮雲為之一掃,他是極深沉的人,一邊心裡琢磨,順著乾隆的意思緩緩說道:“蝗情的事主子不用多慮,九月初六初七直隸、山東下了兩場霜,蝗災已經沒有。兗州府僅在孔林就掃出蟲屍十萬斤,歸德府把蟲屍堆積起來,據奏竟有百萬餘斤!臣已經叫戶部知會鬧蝗省份府縣,一斤糧兌換一斤蝗蟲屍體,聚而焚之。這類蟲災鬧起來,憑人力撲滅是不成的,但天要撲滅它,下幾場霜,就全都凍死了。”莊有恭奇怪地問道:“學生沿途也見了告示,只是心裡詫異,朝廷為什麼要用庫糧去換蟲屍?”張廷玉微笑道:“民間掩埋蝗蟲屍體,這樣處置不徹底,常有第二年再起蝗災的,收上來燒掉就絕了根,也能知道多少蝗蟲多長時間鬧了多大的地方兒,何惜乎這幾斤糧呢!”乾隆點點頭道:“你想的很是,所有鬧災地方以後就這樣辦理。蝗蟲之災這次僅限於山東,都是因為山東的大小衙門主官不敬天命、不修德政,因此招至天懲,殃及百姓。嶽浚首當其責。念其於災起之後撲救賑濟尚屬用心,著嶽浚革職留任,以示儆戒,所有山東官員著罰俸半年以應天變!”張廷玉忙道:“主子慮得周詳。但陰陽不協乃是宰相之責,叫下面承擔似乎不妥。請主子處分上書房及軍機處大臣,並連直隸淮河水災等天變一應以人事相應,以示天下公器不可褻。”
“好,上書房大臣、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這次為朕分謗,略加拂拭也好。”乾隆喟然一嘆,說道:“朕成天地慄慄畏懼,敬天法祖,孜孜以求的其實就是大清極盛之世,前番京師雨雹,朕下罪己詔,並不諉過。這次你們擔待一點責任,也見你們的誠意——就各自罰俸一年吧。同時免去嶽浚以下各官處分,嶽浚本人身為封疆大吏,如此奇災大荒他豈能全然規避?”說著哼了一聲站起身來,卜孝見乾隆要回宮,忙進來替他披衣,張若澄捧著一雙草木履,輕輕地放在地上,說道:“主子爺的鹿皮油靴都泡透了,只要不是走遠道兒,還是穿上這個受用些……”乾隆便笑著伸腳蹬履。
鄂善今日一直沒有機會說話,乘著乾隆整理衣帽,忙不迭又跪下,剛要說話,訥親便道:“怎麼這麼沒規矩?主子來了這半日,事情不斷頭,你就忙在這一時?”乾隆笑道:“他是部裡的,見朕一面不易,你不要再呵斥他。”訥親忙答應一聲“是”躬身後退。鄂善道:“奴才說的是急事,主子這一去,明兒軍機處回上去,最早後日旨意才得下來——如今天氣一天天冷下去,現在下雨還不顯著,天一放晴,準得結冰了……”他心中慌亂,越發說得語無倫次。乾隆知道他沒有單獨奏對過,又受了訥親呵斥之故,便笑道:“越是急事越要從容說清楚。不要忙,朕聽著呢!”
“是!”鄂善又叩了頭,嚥了一口氣,口氣果然平緩了許多:“如今冒雨修築河堤,民工手腳都凍了密密麻麻細血口子,一行動就滲血。河工銀子已經發到了九分,人們依舊不肯下水。趕到雨停,河上準要結冰,那時辰再出一錢五分也未必招得民工來,這工程就耗起來了,明年春汛一過來,全部泡湯兒。奴才自己得處分事小,這上欺君下虐民可是大事!”他頓了一下,又道:“因無可奈何,奴才賣掉了一處宅子,湊了兩萬銀子,凡下水作業的,加發白麵一斤黃酒一斤。糧庫竟然不以收價供應,卻按市價發賣給奴才!奴才破產為國,真不曉得藩庫為什麼還要賺奴才這點子錢!另外,河工用的柴炭鍋碗也都奇缺,本來都是瑣碎事,戶部供應為難,奴才也只好上奏天聽。”乾隆聽著,點頭沉吟不語,便目視張廷玉。張廷玉忙道:“戶部昨天回過訥親,他們也有難處。每年過冬京師定要四百萬石糧食才得支應下來。現在運到的不到三百萬,高恆在山東德州擅截了十萬石漕糧,戶部正在具折彈劾他呢!因為天雨陰溼,柴炭收購也不容易,戶部也確實應付為難。但河工上的事誠如鄂善所言,也是迫在眉睫的事。奴才想,可否從兵部調撥一批軍糧、柴炭草料先支應河工,然後由戶部和兵部衝消賬目就是了。鄂善破產修河理應嘉獎,但河工開支浩大,決非一人能辦,該由官出的還是由官出。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乾隆偏著頭想了想,問道:“戶部是誰管這件事?”張廷玉正追憶間,傅恆在旁笑道:“此人原是翰林院的庶吉士,去年奉特旨調入戶部。因學問較好,特擢升左中允的。皇上還誇他寫的《瑯琊臺賦》來著!”乾隆已是想起來,笑道:“這不是個管賬的人,太迂闊了——叫他明天遞牌子見朕。”張廷玉忙道:“是!”乾隆又道:“河工錢糧支用還是要戶部出。實在沒有,又急用,才能用這法子。凡事一成了例,動輒用兵部的軍需那是不成的。鄂善治河急功求成,確乎是辛苦了——你們看看他這雙手,都凍裂了,往外滲著血珠兒呢!不是躬親實地哪會這樣?所以朕很疼鄂善。不但要嘉獎,而且要加級。順天府王滿庚已報丁憂出缺,就叫鄂善補上。仍以順天府尹兼理河工事宜,調集民夫也容易些兒。”
“皇上!”鄂善渾身的血彷彿一下子全湧到臉上,漲得通紅通紅,顫聲說道:“奴才只是謹守本分而已,皇上如此高厚之恩,奴才如何報答?只要錢糧供應不再滯礙,就是下冰水泡著,奴才也要把磚河、滹沱河治好!”說罷,連連碰頭叩首。
傅恆見乾隆已經去遠,鄂善兀自叩頭不已,雙手挽起他。他們極熟的人,本想調侃幾句賀他升官,但鄂善滿手粗糙的老繭刺得他心裡一動,便沒說什麼,只用手拍了拍他手背,轉臉對訥親和張廷玉道:“二位相公,要沒別的事,我要到嶽東美那兒去了。”訥親便也起身告辭。
“就不虛留你們了。”張廷玉笑道,“高恆截留十萬石糧的摺子寫過節略且不要報,留下來斟酌一下再說。”說罷親自送訥親和傅恆出府,到月洞門口才停步踅身回聽雨軒。莊有恭站在門口等候著,見他從微雨中走來,忙下階雙手攙扶他,邊走邊道:“太老師慢點——學生有點不大明白。山東平度顏希深擅自開倉賑濟,高恆擅截漕糧,都是職官擅自越權的罪過,事情明擺著的,怎麼只見軍機邸報登出,不見朝廷處分?”
張廷玉在莊有恭攙扶下坐在安樂椅裡,不勝疲憊地長長嘆息一聲,撫著前額上稀疏的白髮,他的聲音一下子變得異常蒼老深沉:“這是先朝有例的。當年于成龍在清江擅自開倉賑濟災民,部議奪官、鎖拿京師議罪。聖祖爺龍顏大怒,說于成龍一門賢良、愛養百姓、為君分憂,本當褒揚,反遭彈劾,連索額圖都被掃得一點面子都沒有。如今軍機處裡我與鄂爾泰的位置和當年索相是一樣的。貿然循著這例保敘請功,皇上也許說這是沽名釣譽,拉幫結派;若照章程處分,皇上或許又搬出于成龍前例申斥,豈不是自討沒臉?所以先刊在邸報上,不言是非,放一放不妨。”莊有恭沒想到這麼件小事張廷玉竟深思熟慮如此周詳,不禁由衷佩服。太老師為相四十餘年,同朝為官的革的革、罷的罷、抄的抄、殺的殺,惟獨他榮寵始終,巋然不動。思量著,卻笑道:“懸的日子久了,皇上恐怕要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