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晚上回去的時候,楊大姐告訴了他一件事情。
有人下午過來找他,說是要購買收割機。
購買收割機?
聽說有人要購買收割機,李龍倒是挺高興的。畢竟這收割機剩下一臺,如果能賣光,那就算是清場了。
等開春他才會再去拉另外的收割機。這收割機算是細水長流,也是一個穩定的進項。
在合作社沒有興起,土地還沒大面積聚攏耕種的情況下,收割機會有長達十幾二十年的使用週期。
等二十年後,合作社興起,土地開始大面積統一耕種,那時候收割機的效率就跟不上了,到時就開始使用聯合收割機,就是康麥因。
那時候的康麥因和現在的不一樣。現在的只能收小麥,那時候的小麥、玉米、油葵都能收割,綜合使用,效率非常的高。
那個時候大馬力拖拉機也出來了,到時履帶式拖拉機就逐漸退出耕地舞臺。
這個程序,上一世全程參與的李龍非常的清楚,他只需要把握好發展脈絡,適時提前或者推動一把就行。
他也不貪,只需要在每個變革的時候稍微的提前一點參與進去,吃到第一口最美味的就行。
就比如小海子的魚,他算是頭一個把魚商品化的,以前零星的也有,但有被抓的,也有掙不到錢的。
他算是頭一個利用魚和山裡的山貨,賺到了屬於自己的第一桶金。
上一世是真就拿著槍不知道去打獵,也沒打過。那時候人真是老實,那槍讓自己保管著,就老老實實的保管著。
其實那時候槍自己保管著,找子彈也很容易。
真要帶著槍跑到山裡,摸準備情況,打一兩頭野豬啥的,也就開竅了。
但沒有一個人這麼做。
人被教育的規規矩矩,因此也就失去了突破和快速發展的路子和機遇。
這一世他也算是不走尋常路了。
“那人說沒說是從哪裡來的?”李龍問道,“啥時候還過來?”
“我聽口音像是民族人,說是明天早上還過來。”
“行,我知道了。”李龍把吉普車裡的水放掉,這次又帶回來幾公斤開剝好的魚。
大嫂梁月梅和老孃杜春芳說了,這邊他和顧曉霞兩個都沒空收拾。那個楊大姐人家也有自己的事情,她們在家裡沒事,就把魚開剝了讓李龍帶回來。
她們說把魚分成幾個一堆凍起來,到時吃的時候一化,用溫水徹底化軟了再做,味道一樣鮮。
李龍也沒推辭,這都是心意。
把魚拿著包好,放進筐裡掛在半空,這樣就不擔心老鼠禍禍了。
如果要凍在雪裡,是不能沾地的。四周都要用雪壓實,不然老鼠會找到,然後就禍禍了。
上一世他殺豬,把豬骨頭專門放一個袋子裡凍在院子裡的雪裡,袋子背靠著院牆,上面壓上雪,本以為沒事。
結果年前去掏出來的時候,發現老鼠已經在裡面鑽了好幾條路。肉沒吃掉多少,但骨頭上都是老鼠屎和尿,糟塌了。
所以李龍處理這個特別小心。
把魚弄好,楊大姐的晚飯也已經做好了。
顧曉霞回來的時候,提著兩個小口袋,說是教育局給發的小米。
這年頭能搞到小米也不容易,楊大姐把小米放進了儲存室,說明天給熬小米粥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