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黃河九段的逼。
應傑不管不顧,直接在右下尖衝。
第四十四手,白棋,尖衝。
金智妍作為職業棋手,看到棋盤下方的幾顆子,馬上就意識到了後續的變化。
這個是,勢與地的戰鬥!
昭和棋聖認為棋的規律,只有兩種東西,一種是地,就是實地;一種是勢,就是外勢。
地很重要,最後勝負在於地的多少;勢力可以用來作戰,可以用來布大形勢,用來進攻或防守。
借勢力進攻得利,最後可以轉化為實地,轉化多了,有勢一方便宜;兩者差不多,勢均力敵;轉化少了,有勢一方失利。
圍繞著勢與地兩者的爭論,可以說伴隨著圍棋的發展。
像是武宮的宇宙流,重視外勢甚於實利、重視第四線勝於第三線,主張棋子要向中央而不是邊上作發展。
而其他大部分棋手大多重視實利,亦即以第三線為主的佈局方式,以求在邊上取得地盤。
而黃河九段之前的那一步逼,就是瞄著應傑四線兩子,二路空虛的弱點。
而應傑的尖衝,則是威脅黃河九段棋子位置都處於二三線過低的缺陷。
不用去思考,金智妍也知道,這會是一場勢與地的爭奪。
應傑之勢對黃河之地。
黃河九段自然知道應傑的這一手棋是針對自己子力配置過低的弱點,想要把自己徹底壓扁在身下。
這是三路棋的一種缺點,位置偏低,但是同樣的優點是對實空的掌握性卻更好。
作為職業,就是要取其優,避其缺。
自己又怎麼可能讓應傑如願?
第四十七手,黑棋,衝出!
而應傑卻非常的靈活,並沒有執著於什麼一味的發展外勢,反而掉頭一槍。
小尖,直接守住了自己的角地。
成年人才做選擇。
自己這麼小。
當然全都要了。
什麼叫均衡流啊?(戰術後仰!)
兩個區域性的變化,讓從韓國來的金智妍感覺自己的腦子有點跟不上了。
親眼真正看到應傑的圍棋,就好像某位李中堂走出國門一樣。
大清中堂面對國外的高樓大廈和飛馳的火車,有一種不真實之感。
好像是一種落後於時代的感覺。
壞了,我成鄉巴佬了!
但是唯一感到幸運的是,中國好像領先於時代的只有應傑一個人。
就算是黃河九段他們也只是跟在後面跑,在外面蹭蹭而已。
但是金智妍轉念一想,好像韓國國內還沒有發現,時代已經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