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道小店劍走偏鋒,陳老闆起初不以為意,最後也不得不對此多加重視。
但是陳老闆在自己大酒店的夢想裡浸泡太久了,對於這種小店的反擊竟然無從下手。
極道小店僅僅是一家宣揚高階層次的美食店,雖然渾身都散發著想把將軍拉下馬的氣概,卻也只是一家小店。
一家充分利用著媒體宣傳,向大眾宣揚“高階美食、人人可學”旗號的店鋪。
這檔網路電視臺的美食節目有一個特點。
在像傳統美食節目一般介紹完高階食材的製作過程之後,向觀眾細心介紹破產版的製作方法。
每段影片都被剪成15分鐘以內,適應現代社會的節奏。
那麼,這樣的小店要如何盈利?
在幾期節目過後,杜非羽看反響的資料不錯,在網路上開放了座位預定。
沒有點菜制度,吃的是廚師們精心準備的系列菜。
座位並不多,整個店鋪,只有五個座位!
想吃的,後面排隊!
一天只有早中晚三桌!
這是所謂的飢餓營銷。
初次提出這樣的想法時,翟師傅對這種經營方式抱有疑惑。
但所幸座位的價格並沒有到離譜的地步,翟師傅認為自己的手藝還足夠支撐,倒也沒有再問。
“親民的貴族氣”。
這是杜非羽想要達到的效果,二者的概念似乎自相矛盾,但卻意外體現了輕奢的本質。
無數腰包裡並非十分有錢的主兒,也想在奢侈的門口望一望,便會在內心裡接受極道小店這樣的事物。
一開始的情況也是不溫不火,之後極道小店的熱度開始直線上升,甚至有人炒起了座位的價格。
之後的節目形式開始多樣化,比如廚藝比拼,比如品嚐大賽。
一開始只是翟師傅邀請了自己的陳年故交,之後杜非羽的膽子打了起來,開始向整個花洋市的廚師傳送請帖。
“沒有挖你走的意思,也沒想把你和老闆的關係搞僵——我只是想讓你上個節目,提升一下你的知名度。”
“你這麼好的手藝給飯店裡的個把人看多沒意思?不如給網路上的所有人都瞧瞧?我也可以給你打個招牌。”
……
注入此類種種,在隨後的幾個月裡,花洋市的各大飯店老闆們從一開始的不以為意,到最後警惕地研究起極道小店的盈利模式。
等到最後研究清楚了,杜非羽已經成氣候了。
現代傳媒的速度就是這麼快。
杜非羽這貨,根本不是靠那幾個座位賺錢,而是靠著除飯店座位以外的所有東西掙錢!
極道小店的品牌,製作節目的收益,為廚師打出品牌的開價。
等到陳老闆發現自己廚房中的一位廚師為了在極道小店的節目上露面而向杜非羽打錢的時候,他才明白,自己的反應終究還是比年輕人慢了一拍。
“果然是這個杜非羽的手法,我才以前就應該猜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