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簡單。
當年,仁廟晚年,擁護著她的丈夫,登基嗣位的大臣就是這些人。
而且,太皇太后記得很清楚。
當年的司馬光,只是一個小小的地方通判。
卻能為了國家立後,奮不顧身,為了江山社稷,毅然上書。
治平年間,濮議之爭,還是司馬光出首,求見慈聖光獻,以民間母子、婆媳做比喻,說服了慈聖光獻,將一場帝后危機,化解於無形。
“司馬公如今到了那裡了?”太皇太后問著身邊的內臣張士良。
張士良低下頭去:“啟奏娘娘,邏卒們回報,半個時辰前,還在州橋以西的土市子……”
“這麼慢嗎?”太皇太后微笑著問道。
“奏知娘娘,乃是汴京百姓士民得知司馬公入京了,紛紛前去擁戴……”
“於是司馬公在汴京諸道,竟是寸步難行,常常需要好久,才能走完一段街道……”張士良低著頭答道。
“果真是天下之士,國朝名臣呢!”太皇太后無比滿意。
百姓都支援、擁戴的人,還能不是忠臣、名臣、能臣?
特別是邏卒們報告,百姓們圍著司馬公,很多人都流淚請求司馬光留在汴京,不要再回洛陽了。
甚至還有人喊出了:“請司馬光活我等百姓”這樣的話。
民心如此,民望如此。
太皇太后,心曠神怡。
這讓她堅信了,王安石新法,果然禍國殃民。
不然,汴京百姓怎會如此?
這個時候,向太后也帶著人,登上了宣德門的城樓。
“新婦給娘娘請安!”
“太后起來吧!”太皇太后上前,扶起這個如今與她一同垂簾聽政的媳婦,這個皇帝認可並親近的嫡母。
“新婦聽說,司馬公入城了?”向太后起身問道。
“嗯!”
“娘娘可已遣人去慰勞?”向太后又問道。
太皇太后道:“老身已經派了粱惟簡,持老身旨意去慰勞司馬公!”
“也下了詔旨與有司,命他們務必不可怠慢國家重臣,天下名士!”
“還是娘娘妥帖!”向太后盈盈一禮恭維著,然後就對她身後的石得一吩咐道:“石得一,汝也代我去慰勞司馬公!”
“務必向司馬公轉達本宮的敬意!”
“也要告知司馬公,大行皇帝,曾殷殷期盼,司馬公早日入朝,輔佐天子,輔弼國事!”
“這天下事,本宮一介婦孺,還是需要司馬公這樣老成持重的元老輔佐,才能理清脈絡,造福天下蒼生!”
“唯!”石得一恭身再拜。
他是內臣,皇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