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見了都和向太后道賀:“官家威嚴法度已具矣!”
向太后也很滿意趙煦穿上冠冕後的模樣:“再過幾年,我兒當可臨天下矣!”
趙煦笑了笑,對向太后道:“兒再長大,也是母后的兒!”
這就逗的向太后笑的合不攏嘴,頭上戴著的沉重鳳冠,都在搖晃。
於是,向太后便帶著趙煦,迎著晨光,走出福寧殿。
在福寧殿外,天子玉輅已經在御龍諸直的簇擁和保護下,在福寧殿前靜靜等候著它忠誠的主人。
這東西可是真正的文物!
唐高宗傳下來的寶貝!
據說武則天、唐玄宗、唐宣宗都坐過它。
所以,歷代大宋天子都寶貝著它。
歷代不斷修葺,不斷維護,也不斷保養,這才總算沒有讓這個寶貝散了架子。
但是呢……
它到底是上了年紀的,所以,趙煦記得,他上上輩子每次坐它,總能聽到這寶貝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而且坐在玉輅裡,也是搖搖晃晃,好多次趙煦都擔心它半路散架。
好在它終究也沒有散過架。
今日是三月甲寅(二十)。
大行皇帝梓宮移於景靈宮後的第一天,也是群臣第一次瞻仰大行皇帝御容畫像。
同時,也是趙煦此生第一次出皇城。
自然禮儀性很濃,也是朝野矚目之事,可以說是滿城矚目也不為過。
一聲淨鞭後,隨著禮官的呼喝聲:“天子乘車!”
在馮景的服侍下,趙煦登上玉輅。
緊接著又是一聲淨鞭。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分別在內臣服侍下,乘上為她們特製全新的厭翟車。
於是,在御前鈞容直第一、第二班的樂師們的鼓吹前導下,龐大的天子儀衛緩緩向前。
在這些騎著馬的樂師後面,緊緊跟著的是俗稱‘長入祗候’或者‘孩兒班’的殿前東班第三班的禁軍。
他們在自己的腦後,都繫著一條青紅色的束帶。
這是他們祖先忠義的象徵——陳橋兵變,昔年的大周殿前司東班第三班,全體為柴氏殉國而死。
太祖感慨他們的忠義,親自命令收養這些人的遺孤,將他們重新編入其父祖犧牲的殿前司東班第三班,並准許他們在自己幞頭或者腦後,繫上代表忠義的青紅色系帶。
此後百年,東三班,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始終是守衛大宋天子殿前的親事官禁軍。
東三班後面,就是東西兩班禁軍儀衛。
然後是御龍左右直、御龍骨朵直……
而在趙煦的玉輅左右護衛的,自然是昔年守衛慶寧宮,如今已經正式編入御龍左直的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