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常還能把將士們派下去,協助百姓們捕殺蝗蟲。
但如今,大楚正值與番邦交戰之際,哪裡抽調的出這麼多兵力?
朝廷也只能下旨,讓底層官吏帶上衙役或是駐地兵力趕赴農田。
最多再撥下些災銀,向百姓們購買雞鴨鵝這類吃蝗能手,或是以服徭役的名義徵招百姓們參與捕捉蝗蟲。
田地裡,有人瘋狂地揮舞著手中的農具,驅趕那些附在作物上吸食他們心血的蝗蟲,試圖將它們趕走。
有人無法阻止,滿心的焦慮和心痛最終匯聚成一陣陣的哭嚎,無力地坐在田頭罵著無情的老天爺,和世道的不公。
甚至還有人正跪著祈求上天,求它放過自己,給自己留條活路。
其他地方,尤其是某些城鎮裡,聽聞有蝗蟲壓境,不少人才想起鄭家之前給他們提過的牧鴨治蝗之策。
瞬間便有大量百姓跑去買雞鴨鵝,讓它們幫忙吃蝗蟲。
“我有四畝田,要兩隻鴨,快點...”
“我,我,到我了,我要三隻,這是銅板...”
“六隻鴨子...”
“什麼?沒有鴨了?唉,怎麼都沒了,那,那給我來三隻雞...”
“都沒了?那,來兩隻鵝,貴就貴點吧...”
在大量百姓的哄搶之下,那些賣鴨賣雞賣鵝的商販們瞬間便賣了個精光,甚至還有人賺得缽滿盆滿。
然而,面對如此龐大的蝗蟲大軍,真要防住它們,得需要幾隻雞鴨鵝?
僅僅是商販們手中的這些,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是遠遠不夠的。
哪怕真的有效,也不過是幫助有限的百姓而已。
隨著蝗蟲大軍壓境,田地裡未成熟的苞谷、稻穀、麥子、黍米、高粱等糧食作物,幾乎無一倖免,全都成了它們的食物。
只剩下花生、大豆、南瓜這類數量稀少的,百姓們極少種植的作物得以倖免。
這是大楚境內常見的蝗蟲,它們似乎專吃百姓們救命的糧食,而不怎麼吃蔬果類。
因此,這類蝗蟲也被他們稱為吸血蝗。
蝗蟲到處肆虐,這樣的情況在大楚北方,到處都有發生。
除了早已有所準備的皇商鄭家及其合作的百姓們,以及那些有先見之明、也有防禦實力的地主階層或是有錢人家受到的損傷小些,普通百姓的損耗情況,幾乎可以用極其慘烈來形容。
各地方,不管是上頭的太守、縣令這些大人們,還是下頭的亭長、里正,皆是帶著百姓們去田頭驅趕蝗蟲,試圖搶救田地裡頭的作物。
然而,‘蝗蟲壓境,所過之處寸草不生’這句話可不是白叫的。
任由他們如何驅趕、捕捉,最終的效果都不大。
千里良田幾乎被吃得精光之事在整個北方境內時有發生。
給本就經歷過大旱災年,勉強熬過來的底層百姓再次帶來致命重擊,不給他們留活路。
而它釀成的最直接的後果便是,鄭家好不容易壓下去的糧價再次暴漲,讓百姓們也再次陷入水深火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