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幾人紛紛立下軍令狀。
另外一邊,離開的林志超,一邊走在長江工業的園區內,一邊在思考塑膠產業。
過段時間,陶德榮也要去倫敦考察,高層是輪流去的。
回來後,也要開始籌備‘長江玩具’,並開始設計塑膠製品洋娃娃。
一開始,這個洋娃娃肯定就是真‘娃娃’,沒有衣服和頭髮(頭髮畫上去),和市場上的洋娃娃(進口)沒有什麼區別。
時機成熟,再考慮芭比、莉莉類洋娃娃,有假髮、有衣服,偏成年等。
總之,最近兩年慢慢推進,積累技術。
李家成興奮的拿著《Modern Plastics》雜誌來到長和塑膠廠,他彷彿發現一個重大的商機,此時心情非常的興奮。
他開長和塑膠廠已經一年時間了,經營可謂悽悽慘慘慼戚,開廠沒多久,就遇到麻煩——原材料上漲,後來更是進口不到原材料,只能透過一些非常規渠道才能搞到原材料。
比如上半年市場有貿易行出售塑膠原材料,價格雖然要3.2港幣每磅,李家成依舊選擇購入一部分,因為這就是行情價。哪怕是進口一些成品塑膠勺和碗,重新去融,成本價也差不多。
與此同時,由於長和塑膠廠的工人素質堪憂、裝置老舊,所以生產出來的產品,只能低價推銷給老頭老太太,大商行是不屑一顧的。大商行只信任長江塑膠廠、開達實業(丁厚照)等這些大型工廠。
所以,辛辛苦苦一年時間,他算了算,純利潤僅1萬多港幣。
確實比打工強一點,但李家成還是不滿足,要知道他每天工作十六小時,長和塑膠廠亦又他叔叔的股份。
總之,賺這點小錢,他沒有高興起來。
看看手中的美國《Modern Plastics》雜誌,上面一則訊息讓他興奮不已——在雜誌上看到一部機器,可把模內未成形的膠管注入壓縮空氣製成膠樽,售價高達2萬港紙。
他就在想,若是自己將這個機器研製取得成功,哪怕是最簡陋的機器,只要能生產‘膠樽’就行;屆時,整個香港和東南亞都將成為他的壟斷市場。
僅憑藉這一個小小的膠樽,長和塑膠廠可能利潤會翻倍。
“阿峰、阿水.你們來一下,我們開個會!”李家成叫了幾個人,這些都是腦子稍微靈活一點的員工,他打算集眾人之所長,自己再親自帶領大家。
“是,老闆!”
被叫到的人,紛紛露出喜色,老闆叫自己,說明自己比其他人更行。
隨後,大家紛紛來到一個角落,因為長和塑膠廠沒有專門的辦公區域,都是隔出一個區域,稍微裝飾一下,便算辦公室了。
“你們看,美國有這樣一臺機器.所以,我認為利用這部機器生產膠樽的前景極佳,能在工藝上領先同業,而我決定嘗試自行研製。”李家成信心十足的說道。
“老闆,不是吧,我們能研製這樣一臺價值兩萬的機器嘛?”
“就是啊,若是能研製兩萬一臺的機器,那我們乾脆賣機器好了!”
一時間,質疑聲紛沓而至。
李家成頓時懊惱,這些人畢竟素質不高,簡直是朽木不可雕也。不過,他還是忍住,因為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力量。
這些人熟悉機器一年多,對機器原理、模具等,已經算得上熟手,還是有用的。
“我們並不是研發、生產機器,嚴格意義來說,就是利用二手塑膠機和其它機械裝置、零件,進行改良、改裝一臺這樣的機器。美國人機器總是賣得很貴,也許我們只需要幾千元就可以研製出來。大家要有信心,一旦研製成功,我們工廠就可以更上一層樓,我也不會忘記你們的功勞。”
好在,這一次員工燃起了信心,主要是老闆提及‘功勞’。
“確實,若是真能研製出來,工廠可就多了一個非常賺錢的產品了。”
“有道理,老闆說是行,那就是一定行。”
李家成知道,主力軍是自己,這些人可能只能打打下手。
今天,是唐家喬遷之喜。
林志超攜全家老小,來到半山區的羅便臣道一處洋房,車隊剛到門口,便看見唐仲源、宋巧玲夫婦、以及唐顯千、唐友千來到門口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