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熊貲的父親楚武王去世,熊貲繼位,號為楚文王。
楚文王繼位後,開始從丹陽遷都郢都。讓自己從距離上更靠近了中原。從地理位置上雖然看東不過漢水,南不過蠻河。在楚武王中期,楚國就佔領了位於丹陽東南的郊郢,作為渡漢水東征的基地。楚武王后期滅了羅國、盧國、鄢國等,原為鄢國國都的郢地為遷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漢水以西丹陽而東進,實際上這隻猛虎心裡的目標早已瞄準中原。退有汗水進有漢東的多個附屬國領域,為後續對中原的長期植入打造了一道保險、多條渠道。
楚文王受過良好教育,在楚武王熊通的安排下,尋能人指點,向高人學藝,文韜武略都有所攻習。為了讓這個太子能有更遠大抱負,並指定為武王創造了荊尸陣法的保申作為熊貲的太傅,協助其成長。
熊通可謂是精心打造了太子的未來。然而成長的過程並不是那麼簡單。年輕的熊貲卻不是那麼好調教的。熊貲從茹邑那裡得到了一條名字叫“茹黃”良犬。“茹黃”通人性,善獵野獸,讓熊貲喜歡的不行。又從宛邑那裡得到了宛邑製造的鋒利箭矢。同樣的弓力竟能穿過更深的樹木,更不用說作戰和狩獵,可以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兩件寶物使熊貲愛不釋手。
兩樣寶物的到手把個熊貲喜幸的不能控制,於是他帶上“茹黃”良犬,帶上宛邑製造的利矢,去雲夢山狩獵一去就是三個多月,國事置之不理。還有一次,熊貲得到了一個叫“丹之女”的美女,寵愛無度。每日在宮中傾盡魚水之歡,一年不理朝政。
太傅保申找到熊貲說,大王要我給太子做太傅並占卜是吉兆,而今大王出征外地,國內大事委於太子。可是太子貪圖美色,整年不理朝政,已經有罪於楚國,請太子受罰。
“學生一驚不是孩子了,可以改過,請師傅免罰吧。”熊貲狡辯說。
“臣受命於大王,不敢違抗,如果太子不肯受罰,就是違抗大王的命令了。臣寧願得罪世子也不能違命於大王。”
熊貲見狡辯不過太傅,無奈只能表示敬諾。
熊貲順從地趴在地上等待太傅的鞭笞。按照常理太子就要挨鞭笞100下。保申就把50根細藤條捆成一捆,在太子身上比劃了兩下,就代替了刑罰100鞭。
“請太子起身吧,刑罰完畢。”
熊貲衝著保申樂了。
“這樣表演一下,不痛不癢的,懲罰和不懲罰有什麼區別啊?”熊貲問保申
“臣以為君子受鞭刑為辱,小人受鞭刑為痛。現在太子不以為恥,還說痛不痛的,老夫的刑罰對太子來說還有什麼用呢?這都是老夫的無能,老夫真的調教不了你這個太子了。”
保申說完抹去臉上的兩行熱淚。快步走出門去,走到水井前,仰面叫到:“大王啊,請賜予我死罪吧,我對不起楚國,無法教育太子。”
說完保申就要縱身下跳。熊貲見太傅要自殺,趕緊尾隨其後,攔腰住了太傅。表示自己認錯了。
熊貲當著太傅的面折斷利箭,殺死了“茹黃”,還打發了丹之姬,從此攻讀兵法,料理國政,當楚武王駕崩時,熊貲已經對國政駕輕就熟,可以挑起大梁處理國事了。所以楚文王順利接管了楚國。
這也算是楚武王的一個長遠戰略吧。
實際上保申非常清楚,自己這個太傅是騎在老虎身上謀事。正所謂伴君如伴虎啊,太子隨時登基繼位,如果他像對待一般孩子那樣真打真罰,就會在太子心裡埋下仇恨的種子。一旦大權在手,他這個老師就會朝不保夕了。
古今這樣的事情實在太多。你希望他好,當他不理解你的時候就認為你是在刁難。保申小心翼翼地與太子處事,苦口婆心啟迪其心智。由於保申巧妙地點播了太子熊貲,在太子熊貲的心裡對他這個太傅無比尊敬和愛戴。
熊貲順利繼位,按理保申也應該順理成章地成為令尹。只是楚武王在位五十一年,熊貲即位已經是人到中年了。而保申在熊貲即位的時候已經垂垂老矣,加上重病纏身,難以支援這位新王勤政了。
保申是申國人,當這位太傅臨終之前,楚文王親自蒞臨安撫。臨別只問保申有什麼遺願,保申想到了落葉歸根,希望自己能埋葬到申國的土地上。
“老朽從申國來,四十餘年為楚國做事,再也沒有回過申國,我真想能回到小時候的故里,在看看那裡的親人和那裡的土地。我死了只希望望能埋於故土,靈位能歸於宗祠。”
保申說完合上了雙眼,淚水卻從眼角中溢位。
至於楚國的事,這位太傅什麼都沒有說。是不是對楚文王已經有了信心,確信他能掌管好這個國家。抑或是他已經把自己的渾身解數都傳給了這個太子,可以撒手人寰了。
楚文王難過地訣別了太傅,伴隨自己半生的老師。就吩咐人去申國,要申國派人來楚,兩國共同為保申發喪。
他要兌現保申的遺願,讓保申魂歸故里。當然,楚國也完全可以送保申的遺體歸申,但楚文王並沒有這樣做而是通知了申候,當然楚文王的心裡也許是別有企圖。
3.
申國之君接到楚國的使臣的信件,心裡很矛盾。想你楚國國君憑什麼來對我申國下命令,如果是協商我還不一定答應你呢,信上顯然不是協商的口氣,真是豈有此理。他保申是你楚國國君的太傅,可不是我申國國君的太傅。但又一想,楚國很強大得罪不起。於是就表面應承下來,然後就遣人告訴保申家族的後人,保申家族在申國朝中並無重臣,家族籌集遙遠路途的打點也不輕鬆,這事就擱淺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