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戶戶貼著紅彤彤的春聯和福字,屋裡都亮堂堂的,五六口、七八口甚至十幾口人春節團圓,打牌、和麵、嗑瓜子、嘮閒嗑,孩子們在外面瘋跑,鞭炮噼裡啪啦作響,濃烈的硫磺味混著年味一起飄散……
這年頭的東北,厲害的不得了。
“電視咋沒開啟啊?看電視啊,買來當擺設的?”
“晚會沒開始呢!”
“先看看《新聞聯播》嘛,聽個聲也喜慶。”
京城。
大雜院裡也是差不多的光景。
得益於現在的住房制度,讓鄰里關係都非常近,幾個年輕點的職工就跑到老職工家裡,嘿嘿道:“師父,一會來你家看電視啊?”
“你們包餃子了麼?”
“包了包了!”
“少扯,你們幾個光棍還能包餃子?算了,一會都過來吧,大家一起吃!”
上海。
這座石庫門住了三戶人家,樓下的公共廚房裡,一個阿姨正在做八寶飯,這是用糯米做的,糯米不易蒸爛,事先要煮過,煮成八分爛。
門口進來一個人,笑道:“劉老師,等下來看晚會呀?”
“上海臺有晚會呀?”
“不是上海臺,是中央臺。”
“中央臺不好看的呀!”
“哎呦,來嘛來嘛,有嚴順開和魏宗萬的!”
諸如此類,在全國各地上演著,包括海子。
在故宮與海子的中間,有一條狹長的區域,也是個衚衕群,包括北長街、西華門大街等等,很多大領導其實不住在紅牆裡面,都住衚衕的。
其中一個院落,客廳裡。
一位大領導也在過年,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孫子孫女也有了,一大家子喜慶熱鬧,同樣在包餃子,看電視,和樂融融。
“今天的《新聞聯播》節目播送完了,感謝您的收看!”
“今天是農曆大年三十,文化部、廣電部、中央電視臺組織了一場春節聯歡晚會,將在8點鐘準時播出,歡迎收看!”
隨後是《天氣預報》。
再跟著一個科教節目,然後是一段春晚的部分前瞻。
只見馬季穿著常服,為大家介紹現場的四部電話,著重提醒觀眾點播——主要是京城的觀眾,又展示猜謎獎品:自動鉛筆、筆記本、文具盒什麼的……
一共五條謎語,觀眾寫信競猜,全猜中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