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9章 騷動的樂壇

《文匯報》。

報館內,編輯們正在緊張忙碌,記者揹著包來來去去,採寫新聞。別看香港面積不大,每天的破事可不少,不然也養活不了70家報紙。

“米行搶購的稿子寫好了沒有?”

“不行不行,不要從民眾恐慌的角度,好像我們大陸是洪水猛獸一樣!”“港英政府對港幣狂跌表態了麼?”

“鄧麗君12月要在紅磡連開6場演唱會,香港第一次,追蹤一下!”

一片忙碌之中,一個編輯偶然抬頭,瞧見有個傢伙晃晃悠悠的走了進來,蹭的站起身,像一隻快樂的猹跑過去:“陳奇同志,你怎麼來了?”

“我寫了幾篇東西,麻煩你們發一發,我專欄還有吧?”“有有!一直給你留著呢,你好久都沒撰文了!”

“最近太忙了。”

其他人一聽,也化身瓜地裡的猹,紛紛跑過來。《文匯報》的性質決定新聞不能太過八卦,但專欄寫文章就沒問題,陳奇滿足了大家扭曲的快感,也帶起了銷量。

每次他噴人,報紙銷量都會猛漲。千字200港幣的稿費不是白拿的!

“這次你罵誰啊?還是麥稼麼,別罵他了,他的頭越來越禿了,我們都看膩了。”“我先寫了三篇短文,分三天發吧,然後我再寫。”

陳奇取出稿紙,眾編輯一瞧,咦?這次不寫香港電影,改寫音樂了?再看行文,用詞皆是誇讚,極盡稱頌,嚮往之情溢於言表。

“這是第一篇,第二,第三,別搞亂順序。”“放心,我們知道你弄人都是循序漸進的。”“我這可是夸人!”

“都一樣都一樣!”

陳奇走了,編輯樂呵呵的討論,他發表了文章,報紙帶來了銷量,樂壇得到了讚美,大家都有光明的未來。

次日,許久未見的陳奇專欄更新了。

他一反常態的沒有談論電影,而是說起了音樂:

“東方公司81年駐港,經營2年多,在各方親朋的關照下取得了一些微小的成績。

年初,公司成立了音樂部門,在大陸發了兩張專輯,一張銷量剛破200萬,一張僅有80萬,成績平平,不足為外人道也。做音樂是出自綜合發展的考量,是公司戰略重要的一環。

大陸10億人口,有最大的華語市場,音樂的環境比電影寬鬆很多。我們可以引進海外音樂,與港臺歌手合作錄製專輯發行,也有版稅分成。

前不久主動投誠的臺灣音樂人侯德劍,正在為大陸一個歌手製作專輯,版稅分成超過了10%。

香港現在流行粵語歌,但粵語歌也有市場,廣東人口5千多萬,是香港的十倍。國語歌更不用提,我聽說香港歌手往往會出國語專輯,面向臺灣和新馬。

何苦來哉?

費那麼大力氣,去討好那三瓜兩棗的臺灣?

關於電影,我說過臺灣不值一提,我們應該出海賺美刀。關於音樂也一樣,真正的金山在大陸,港臺樂壇人才資源雄厚,我們歡迎每一位音樂人回大陸看看,以音樂架起友誼的橋樑..”

除了文章,陳奇大搖大擺的把《春晚金曲》《李玲玉甜甜甜》的專輯封面貼了上去,連歌曲目錄都列出來,一個200萬,一個80萬,碩大的字型,加黑加粗那種。

本來呢,他發文章,全港電影人心驚膽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