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45章 優勢很大

用底層小人物的群像,來襯托二十年來社會的變化與悲歡,層層推進的故事節奏有條不素,

音樂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父女情深感人肺腑,裡面的人文關懷更是觸動人心。處於社會隱面的眷村似乎與騰飛的臺灣經濟無關,坊間彌留著榮民的寵辱皆忘,拆掉的壁垣,失掉的身份,坐觀人情冷暖,也只能輕哼:

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在港片和美國片佔據市場的時候,我們太需要《搭錯車》這樣的本土片了!」

「音樂簡直太棒了!臺灣音樂正在告別民謠時代,但除了羅大佑,尚無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沒想到我向往的東西竟然出現在一部電影裡!」

《搭錯車》上映之後,迅速火熱,

歷史上,這部片在五個月內重映八次!說明每次重映,都能有不錯的上座率,臺灣票房統計比較粗糙,一般以大臺北地區為基準。

《搭錯車》在大臺北地區的票房達到了4千多萬新臺幣,全臺灣的票房通常要乘以22.5倍,所以總票房是1億左右。

總之,這部片火了。上面的那些評論還屬正常,但臺灣環境特殊,全民鍵政,不管什麼東西都喜歡往政治上扯。

一篇文章火熱出爐,題目就很嚇人:《黨外搭錯車?》

「一九四九年果黨撤退來臺,軍隊中極大多數士兵教育水平很低。

在《搭錯車》中,啞叔就是這類老兵的最佳典型。他們身無一技之長,又無學歷,在當時百廢待舉的臺灣社會中從事最低賤的工作。

片中啞叔與養女的關係,可以看成是老兵與國黨關係的一個縮影。

養女被父母拋棄,果黨被大陸遺棄,養女與果黨一樣是個棄嬰。啞叔撫養了養女,也正是這群老兵用他們的血汗去保護,去養大果黨。

但果黨在統治基礎穩固之後,就不自覺拉遠了與老兵的距離,逐漸把這群人淡忘了。就像養女在歌壇成名後,逐漸與啞叔疏離一樣。

啞叔不能說話是一種象徵意義,代表他們不受重視,沒有聲音,是沉默的一群人從這點看,《搭錯車》的片名格外有深意!」

噗~~~

莊澄要嘔血三升!

他不清楚陳先生寫劇本時有無此意,但自己身在臺灣,絕對不能有這個意思。

王應祥和那個新聞局小官員反倒很淡定,還安慰他:「不要緊的,這些人就會胡說八道,我們知道與你沒關係。」

「可是他們這樣講,上級不會對我們有意見?」

「你看看發文章的報刊叫什麼?《在野評論叢刊》,什麼叫在野啊?都是一群黨外分子,天天寫這些反黨文章,最善於借題發揮了,早晚把他們一網打盡!」

莊澄不敢聲,他聽說過一些事情。

比如1979年,一家叫《美麗島》的雜誌社在高雄舉行一次爭取民主示威的遊行,最後演變成警民對峙,當局出動了鎮暴部隊,造成200人受傷,152人被抓,稱作「美麗島事件」。

而臺灣的反黨分子一直存在,並且壯大,直到1986年光明正大的成立了民進黨,即後世的綠營「乾杯!」

「乾杯!」

又是一場酒局,莊澄、王應祥和新聞局的小官員,這官員級別低,卻是管事的,笑道:「《搭錯車》首映飄紅,以目前的勢頭註定要大賣,莊先生髮達了可別嫌廟小,希望多拍幾部這種國語片。」

「我對臺灣一向親近,當然要拍的。而且從行業上講,有句話叫衣食父母,我怎敢違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