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問:“怎麼間苗?”
小濤說:“機器一次撒四五粒種子,要是都出來,不得留一顆壯實的,拔掉幾顆嗎?”
才子說:“那我明白了。那你怎麼不一次播一粒種子,到時候就不用間苗了。”
小濤說:“我們的機器也能達到一次撒下一粒種子的程度,但是誰也不幹這樣種。”
才子說:“那,現在一次撒幾粒種子啊?”
小濤說:“三四粒吧。”
才子說:“要是,每次撒一粒不就節約很多種子嗎?”
小濤說:“可不嗎?不過,現在沒幾家敢這樣種地,外一,那一粒種子是不發芽的種子,或者被損壞或者被田鼠啥的吃了就白費了。”
才子說:“對,確實是存在這樣的問題。小濤,那麼說沒人敢這樣種地了。”
才子這樣問,是出於他的‘性’格,對任何的問題,他都喜歡刨根問底。這也是善於探索的一種思想,這也說明這個人是個有發展的頭腦。
小濤說:“我們合作社種的這些戶,目前還沒有人這樣種的。”
才子說:“那你能把機器調到一次撒下一粒種子嗎?”
小濤說:“一粒?也行,就怕外一那粒種子卡在那,後面的就都卡在那了?”
才子說:“那調到一次兩粒呢?”
小濤說:“兩粒也一樣,很容易犯卡。”
才子說:“那三粒呢?”
小濤說:“一次三粒?沒試過。不過現在的設計是按照每次平均34粒設計,有時一次掉下三粒的時候最多。”
才子說:“啊,那我明白了。”
小濤說:“大哥,事實上,現在的播種眼一次也就出三四粒種子。這些年了,人們也適應了這樣的種地方法了,應該說這樣的方法是科學的。人工拔苗時,可以選擇發育好苗壯實的留。”
才子琢磨一下說:“對,你說的有一定的道理,我的想法過於單純了。”
小濤說:“你的這種想法,很多人都想過。聽說外國的那些先進的農業就是用這樣的播種方法,但我們的農民大都還沒幹這樣嘗試。”
才子說:“那,差哪呢?”
小濤說:“人家的種子都是一樣大小,種子也是‘精’挑細選,接近百分之百的發芽率,這樣的種子才適合每次掉一粒種子的播種方法。至於機器嗎?差也差不了多少。”
才子說:“那麼說,我們的機器能種到這個程度嘍?”
小濤點點頭說:“沒問題,我們的農業機械已經發展很快了,有的做的也很‘精’細。但是也有一個問題,機器做的越‘精’細成本越高,賣價也越高!不過我聽說有的地方也在採用每次撒下一粒種子的辦法了,沒出來的苗自然就多。目前主要採用補苗的辦法,把沒出來的和沒播下的用人工補齊。”
才子說:“是這樣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