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氣氛古怪,時而有大臣低聲私語,齊皇的意思很明白,他現在看齊諺沒那麼順眼,自然對齊諺爭權一事記恨在心。
但畢竟是皇子,所以他只能隱晦的表態,由得其他人猜去。
其中,最忌憚的尤數齊諺。
若是齊皇一發威,自然不會給他好果子吃,現如今看在他是自己孩子的份上,齊皇沒有大動干戈,只是話裡話外,已經有了一絲疏離,或者說是厭倦。
朝堂上的事,已經令齊皇身心疲憊,就算有人替他分擔,但天下是他的天下,有什麼隱患,最擔心的自然是他。
所以,在處理政事上,他甚至覺得齊諺沒有尚書侍郎柳磬會來事,心中不免有些嘆氣:“諺兒終究是有些落入下乘了,人分三六九品,他背後耍手段沒關係,身為皇子,理應葷素不忌,但不知深淺,已經落了下風尚不自知,仍舊不依不饒,明眼人看來,只以為他不識大體,不如尚書侍郎懂事,諺兒不如他啊!”
想到此處,齊皇眼中便閃過一絲痛惜,若是自己的孩子有這般優秀,那。。。。。。
但虛幻終究是虛幻,終於還是泡影,所以他此刻便要看看齊諺有什麼反應,或許他沒有自己認為的那樣不堪也說不定。
明顯齊諺背後的小動作,齊皇知道的一清二楚,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身為一國之君,要說的話,目光自然是比一般的凡夫俗子看的長遠,所以這時候為尚書侍郎加官進爵自然是籠絡人心,另一方面,則是他真的對鍾沁尤為欣賞。
鍾沁在治國一途,實在德才兼備,他甚至生出一種希冀,希望鍾沁在做了安邦公之後,真的能為齊國排憂解難,雖說是希望,但就目前來看,鍾沁實在是不二人選。
因此,在齊諺措辭反駁的時候,齊皇當即就給了齊諺當頭一棒,看似敲打,實則乃是教導,至於齊諺能不能看的通透,那就看他能不能領悟自己的良苦用心了。
然而,此刻齊諺立在殿中,面如死灰,他本不是愚笨之人,可是齊皇的用心他終未深究。
朝堂上的斥責,齊皇已經暗示要廢太子,他自然心裡惶惶不可安,此刻哪有心情去想齊皇究竟何意,以為齊皇真的有廢太子的想法,一番通斥,頓時將他呵得不敢多嘴。
齊諺心中不安,唯恐一個言語不當,真的被廢了太子。
然而在他怯懦的低下頭時,卻沒有看到,不遠處的齊皇已經將他的反應盡入耳目。
齊皇不動聲色,臉上自然還是之前那般,不怒自威,但心裡卻是另一番天地,他再次確信了心中所想,齊諺不如姓柳的,無論心性還是才氣。
上完了朝,所有人都有些唏噓,無不感嘆這柳大人升遷之快,雖然心裡彆扭,但人家的確真材實料,不得不佩服。
因此,走出朝堂,大家心中都有了一絲明悟,柳大人已經被欽封為安邦公,看來齊皇已經表態,至於太子。。。。。。
齊諺在朝上犯了龍威,這是大忌,以後定會被齊皇疏遠。
然而凡是在朝為官,見風使舵的功夫自然嫻熟,無論中立也好,或是歸屬那方勢力,心裡都已經明白,齊諺已經不得勢了。
以後能翻天的,看來要數年輕有為的柳國公了,此時不巴結,等待何時?
也是如此,才有了這麼一幕,一眾大臣,圍在鍾沁身旁,似乎鍾沁才是朝堂的中心,當然,不能忘記上邊還有一個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