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其穿著弁服,鹿皮為之,犀簪導,絳紗衣,素裳,革帶,小綬,雙佩,自具服以下,皆白襪,烏皮履,堂堂皇室之威儀氣度!
這也是徐真第一次見得李承乾,想起不久之後即將發生的事情,徐真也不禁為其惋惜不已。
似乎感受到了徐真的目光,李承乾稍稍抬起頭來,與徐真遙遙對視了一眼,嘴角卻是隱有笑容,耐人尋味。
徐真慌忙低下來頭來,聽得這段瓚也分說不得片刻,宦官便喊起上朝令,皇帝陛下緩行而出,坐於龍椅之上,百官齊呼聖主英明,紛紛行了大禮,得了聖上恩准,這才各自就位。
整個大殿寂靜無聲,李唐皇帝正了正身子,這才環視大殿,而後說道:“諸位愛卿苦矣,年中以吐谷渾常恃其遐阻,屢擾疆場,肆行兇虐,有征無戰,所向摧殄。渠魁竄跡,自貽滅亡。”
“朕君臨寰宇,志在含宏,不欲因彼危亂,絕其宗祀。乃立偽主之子大寧王慕容順,撫招餘燼,守其舊業。而順曾不感恩,遽懷貳志。種落之內,人畜怨憤。遂創大義,即加剿絕。雖復權立其子,所部又致擾亂,競動干戈,各行所欲。”
“朕憂勞兆庶,無隔夷夏,乃眷西顧,良用矜惕。若不星言拯救,便恐塗炭未已。故命出征,所幸天眷大唐,得勝而歸。”
“兵部尚書潞國公侯君集等,鹹才兼文武,寄深內外。嘉謀著於廟堂,茂績書於王府。宣風閫外,克定遐方。今得歸皇朝,當賞賜諸君將士,以示大唐之恩威。”
言畢,即有宦官捧了制書和敕書,當在大殿之上宣讀起來。
“伐罪吊人,前王高義,興亡繼絕,有國令典。吐谷渾擅相君長,竊據荒裔。志在凶德,政出權門。猷渠攜貳,種落怨憤,長惡不悛,野心彌熾。莫顧藩臣之節,曾無事上之禮。草竊疆場,虐割氓庶。積惡既稔,天亡有徵。”
“朕君臨四海,含育萬類,一物失所,深責在予。所以爰命六軍,申茲九伐,義存活國,情非黷武。今大勝而歸,當賞罰分明,以示恩威。”
“授侯君集吏部尚書、光祿大夫詔:...”
“授何力左領軍大將軍詔:...”
“授高甄生...”
那封賞的敕令一道道讀將下來,可謂皆大歡喜,連段瓚和侯破虜、張慎之三人都得了賞,徐真本部弟兄也各有所獲,然卻偏偏不見李靖與徐真的名分!
徐真心中也是疑惑不解,李明達歸來之後,勢必將所有情況都與陛下說了個明白,相比聖上也能夠推敲出些許內幕來,為何還要大封侯君集等人?
殿中之人也是迷惑不解,為何獨獨除開徐真不賞,李明達迴歸之事早已傳遍了內廷,有心之人只要稍微打聽一番,就能夠得到確切的訊息,只是為了帝國臉面,斷然不可能讓晉陽公主“死而復生”罷了。
然而以陛下的脾氣,卻絕不可能放過這件事情,徐真作為救回李明達的最大功臣,又在吐谷渾之戰中立下汗馬生死之功,卻得不到任何封賞,這就足夠讓人驚奇了。
那宦官眼看著讀到了末尾,終於出現了徐真的名字!
“折衝都尉徐真驍勇善戰,屢立奇功,誠服薩勒、柔然二族人脈,置於甘涼以養,文武兼備,可堪大任,授翊衛一府中郎將,擢上輕軍都尉,賜神勇子爵,其妹徐思兒淑婉聰慧,少有才思,特予從五品淑儀小姐,出入不受宮禁,敕。”
“什麼!!!從正六品下的中府果毅都尉,連跳七級到正四品下的翊衛中郎將?!!!這怎麼可能!陛下怎地如此任性非為!”
“如此封賞,實乃罕見,何況還授勳上輕軍都尉,這可是正四品上的勳位!徐真區區從五品上的騎都尉,居然連跳六級?!!!”
“可不是嘛,居然還賜了子爵,這真真可謂是一步登天了!”
“爾等卻是何等短視,聖上這些封賞只不過是陪襯罷了,真正要封的,卻是那徐思兒!”
“你道那徐思兒是何人?可曾聽聞過徐真還有個胞妹?”
“難道...徐思兒...這名字...聖上也算是煞費苦心了...”
(注:褒國公段志玄在貞觀十六年,642年病逝,而本文發生的時間是644年末,為了劇情需要推遲了一點點,還望大家不要認真考究,畢竟是小說而不是歷史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