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書房。
李世民跟李超一起喝茶。
“今天宰相和大將軍們的反應似乎有點大啊。”李世民笑著道。
李超跟李世民單獨相處的時候,並不拘謹,君臣二人單獨相處,更似老友。
“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將軍們反對的是樞密使為文臣,朝廷以文御武。而宰相們則反對朝廷單獨設立一個樞密院統兵,奪兵部之權,還反對大舉擴軍。”
“有反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文武分離,這是必然之事。朝政漸穩,天下安定,軍隊,越發須謹慎對待。兵馬,是一把雙刃劍,用的好,自然是能衛國安邊,但用的不好,卻又容易傷到自己。”李世民端茶抿了一口。
“偃武修文,這是必然。”說到這裡,他很肯定。
“開國之初,開啟下之時,兵馬雜亂,甚至兵為將有,有私兵私軍。那時權宜之計,如今肯定不行的。朝廷要擴軍,兵將分離越發重要。士兵平時由專門的軍官訓練,然後作戰之時重編,再抽調將領統領指揮,這能避免很多隱患。”李世民是馬上皇帝,也很清楚知道,雖然這種模式,可能會讓士兵跟將領之間不熟,但長遠來看,這依然是有必要且有好處的。
過去的衛府兵制下,本來也已經是兵將分離的。
用那些經驗豐富的中低階武官,專門負責訓練士兵。而用那些高階將領,專門負責指揮作戰,各展所長。
至於說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這並不是最重要的。
只是士兵訓練的好,裝備好,那麼以軍規統兵,就不應當有兵將不識就混亂的道理。
“陛下,以文臣任樞密使,這沒問題,但不能以文臣來任統兵將領,這個得分清楚。一定不能讓外行統領內行,若用文官去帶兵打仗,這會發生悲劇的。”李超提醒李世民。
樞密使這個職務,雖然說是朝廷軍隊的最高職務,但畢竟樞密使負責的是軍符軍令,又不是指揮作戰。
好比過去朝廷的兵部尚書,也一樣用文臣。
雖然這個軍制改革計劃,是李超炮製出來的,但李超卻是猜測了李世民的想法。
新的軍制,其實就是為了均衡。
宰相們為什麼反對這個計劃,因為這個計劃削奪了宰相們的軍權。設立樞密院,變相的奪了兵部的權,而偏偏樞密院不屬於三省任何一省。
樞密使掌管兵權,宰相們還管著兵部,但兵部只剩下了後勤裝備這一塊了。
為什麼要削宰相們的軍權?
因為如今的群相制度,雖然有點民主議政的樣子,可實際上權力卻很大,李世民那是打天下的皇帝,所以還能與宰相們分權抗衡,但如果換個皇帝,換個本事平庸點的,估計就是宰相替皇帝拿主意了。
正是因此,李超提出的這個計劃裡,弄出了樞密院,看似多此一舉,但實際上卻是大有深意。
多了一個樞密院,宰相們的權柄少了一個最重要的軍權,皇帝又能心安一些。
以後軍隊這一塊,真正是皇帝說了算,選派哪個將領出徵,皇帝說了算。
不過以後諸位的大將軍、將軍們,則沒什麼實權了,南北衙諸衛,就是將領們寄祿所在,成了一個升遷的地方,實際上就是不打仗時吃閒飯的地方。
朝廷擁有八十萬大軍,真正統兵者,都是一群五六品的都尉校尉等中低階將領,朝廷再不用擔心將領們擁兵自重之類的事情了。
高階將領們平時好吃好喝的養著,只有打仗了,才會派他們出征。
而在李超的這個軍制下,朝廷將正式裁撤天下十八道的各個大都督府、和五十四個都督府。
裁撤掉這些大都督府和都督府後,朝廷將在各州刺史之下,設立一個將軍。比如荊州,荊州刺史下,就設一個荊州將軍。這個將軍平時也是不能直接統兵的,就負責下本州的府兵點選徵召、後勤軍械這些,只有遇戰事,得到朝廷的軍令後,才能徵召府兵作戰。
一般也只在特殊情況下,比如敵人入侵,或者發生造反,大股強盜等情況時,才能在得到軍令兵符後統兵,一旦朝廷派了將領到達,他們就得交出兵權。
這樣的做法,也是為了避免地方出現軍頭。
不過為了軍事需要,李超也提議,在樞密院下,設立前後左中右五個都督府。分駐大唐五個重要地區,統領幾個道數十州的軍務。當然,和樞密院一樣,只是負責軍符軍令,但不統兵。
“文遠,你覺得誰適合做這第一任樞密使?”
“衛國公李靖!”李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