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16章 朕的大唐亡了

張超當然也是知曉一這些這旒珠緣由的,不過還是笑著問,“學士定然知曉深意。”

“旒珠確實大有深意,漢書東方朔列傳裡曾記載東方朔的一番言語。他曾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

水太清澈了就沒有魚,一個人過於苛求明白就會曲高和寡,也就少了信徒和朋友。所以說,做為統治萬民的帝王,頭上戴個特製的帽子,帽子前面墜上珠簾,正是用來適當摭擋視線的,兩耳旁邊堵上玉塊,正是為了適當降低聽覺的。

蔽明和充耳這兩個詞,十分形像。

“陛下可知為何特意要摭住一些帝王的視線,堵塞一些他的耳朵呢?”

張超明白這也是古人的一種思想體現,要求當皇帝的人,主要精力要用在嘉獎有德之人,忽視和赦免人的小過失,不能苛求完美。這體現的其實是一種中庸之道,凡可不可過於較真。而中庸,正是不走極端。

該睜隻眼閉隻眼的時候,也要睜隻眼閉隻眼,難得糊塗。

“學士果然學識淵博,一頂冠冕,也能說出這麼一番大道理。不過這話確實對,身為帝王,統領萬里河山,億兆子民,應當有選擇性的去看,有選擇性的去聽。目光應當去看到天下的不足之處,看到百姓的艱苦。耳朵要聽到忠懇的建議,聽的進那些治國的良言忠告。”

張超幾句話,讓孔潁達等都稱讚不已。皇帝心裡能清楚這些,自然是社稷之福。

明天的禪讓大典一切都已經準備妥當了。

“承乾那邊呢?”

既然是禪讓大典,自然就得承乾出面。

不過禪讓大典中,最重要的人卻不是承乾,而是奉送皇帝璽綬的行事官,漢魏禪讓時是以御史大夫行事,目的除崇重禪讓儀式外,亦象徵著舊漢官僚向魏朝皇帝臣服。

而魏晉禪讓以太保加太尉組合奉送璽綬。太尉源於東漢皇帝即位禮儀,太保則出身尚書顧命。

魏晉以後,則各朝禪讓基本上沿襲太保加太尉的組合。

眼下朝中的太師是張超。

太傅為房玄齡,太保是李靖。

自從曹丕代漢行禪讓禮以來,基本上各朝興替都以禪讓行式。楊堅的隋,李淵的唐,都是禪讓而來。

除了禪讓以外,還有一種王朝更迭的方式是革命,不過比較少,以禪讓為主。

“陛下,明天先繼皇帝位,再繼天子位。”

這也算是一種古禮,二重即位。

同一王朝內的繼位,一般是先繼天子位,再繼皇帝位。而禪讓則相反,先繼皇帝位,再繼天子之位。

皇帝繼位和天子繼位,是兩個階段,皇帝繼位是吉禮,天子繼位是凶禮。

兩個新舊王朝交替,兩位天子都必然要到場,另外百官也得到場。

而為了明天的這場盛大的典禮。

大唐八千多位諸侯,不論年紀老幼,除了在外典兵打仗的,基本上都要到。京中文武百官,以及京外地方上的州刺史以上朝集資格的官員,也都要前來。

為了這一天,朝廷已經準備了三個月時間。

如今漢京城裡,各道進奏院都住滿了入京的諸侯和官員們。

璽綬是皇帝禪讓儀式上最重要的象徵物,因此早就選好由李靖和房玄齡兩人奉送璽綬。

“承乾願意出席明天的典禮嗎?”

“已經派王承恩過去問過幾次,但都沒準信。一會說來,一會又說不來。”

張超笑了笑,他能夠理解承乾此時的心情,只怕確實是猶豫萬分。

當年他助李世民篡位奪權,當他準備登基的時候,李淵也是不肯出席。最後還是張超過去請人。

承乾護法之戰,迫李世民下臺後,李世民也一樣的不願意出席承乾的登基儀式,還是張超用的激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