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一十七章:監獄停電下

“到了,就是這裡。你們等我一會。”工程師說完這句話,西蒙接著說道:“好,你們四個和工程師一起進去,有喪屍立馬開槍擊斃。”

工程師和四名美國大兵進入後,原地只有韓楓西蒙和韋恩三人。直至此時韓楓才堪堪回過神……

這一路,韓楓的大腦都是發懵的狀態。腦海中無數次想著核電站爆炸的場景……

“噠噠!”突然,樓裡響起一陣槍聲,但僅僅維持數秒便停了下來。看來,工程師他們應該是遇到了樓內的喪屍。

抽著煙,韓楓蹲在地上。心想自己跟過來幹嘛?這可是核電站啊!萬一炸了怎麼辦?核電站這麼久都沒人照看了,難保這次不出問題。而且距離停電已經間隔了一夜……還能堅持多久?

“韓隊?韓隊?”正當韓楓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的時候,工程師的聲音突然在耳邊響起。

“啊?怎麼了?!核電站是不是要炸了?!”

“噗嗤……”看到韓楓如此緊張的樣子,工程師忍不住笑出了聲。

笑了幾聲,工程師說道:“韓隊,這可是核電站。就算沒人看管也會維持一段時間,又不是炮仗,怎麼會說炸就炸?”

聽工程師說完,韓楓尷尬的笑了一下。回想起之前自己的窘態,臉上一陣燥熱……之前韓楓看過一個電影《切爾諾貝利》,講述就是一座核電站發生了洩漏,事態非常嚴重,想到這麼久沒人維護的核電站,韓楓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擔心洩露和爆炸,也是有的。

看著一臉輕鬆的工程師,韓楓問道:“那個……電力恢復了嗎?裡面什麼情況啊?”

“報告韓隊,裡面的情況不容樂觀……”說這句話的時候,工程師的臉色逐漸沉重了起來。

“什麼叫不容樂觀?難不成真的……會炸?!”這一瞬間,韓楓剛放鬆下來的心又提了起來。

“炸……現在倒是不會。裡面的情況是這樣的,首先,核電站和反應堆不一樣。某些特殊的反應堆,停電無人狀態也可以做到1個月沒問題,這就是池堆。”

“這不是挺好的嗎?1個月沒問題,現在無人看管半個月都不到、停電狀態半天都不到,那你去維修啊?!”聽完工程師的介紹,韓楓又重重鬆了口氣,然後催著工程師去維修。

“可問題就在於裡面的核電站不是池堆構造……而是殼式構造……”

“嗯?殼式構造?有什麼關係嗎?”對於聽不懂的名詞,韓楓耐心的詢問著。

“有很大的關係,殼式構造,需要有泵組將冷卻劑(大部分情況是輕水)不斷的打入反應堆堆芯所在的壓力殼容器當中。而這個過程是需要電的,這就是停電能帶來的最大的威脅—失冷。”

頓了頓,工程師繼續說道:“正因為失冷是最可怕的,所以現在核電站有很多應對措施。如果核電站出現外部停電現象,反應堆是不會立刻完全停止運轉的。即使是二代堆也是有自己的柴油發電機和UPS電源的。所以當外部停電的時候,UPS電源會先頂上,然後柴油發電機啟動。”

“然後呢?!”

“柴油發電機我剛才檢查過了,雖然自動啟動,給發電廠帶來了暫時的電源……但由於沒有人員看管,柴油發電機燃油耗盡,反應堆還是處於停電狀態。”

“最終的結果……會怎樣?”說到這裡,空氣一點點開始凝固。曾有幾個瞬間,韓楓竟然有種窒息的感覺。

“如果外部電源始終不能恢復,最終熱量還是會慢慢累積,冷卻液會逐漸升溫。這個時候就依然會出現失冷現象。失冷之後,就會出現壓力殼容器壓力過大。這個時候就必須釋放壓力,但是壓力的釋放就代表冷卻劑加速失去,會導致惡性迴圈。”

深吸一口氣後,工程師接著說:“不論什麼保護措施最終都擋不住反應堆內燃料棒緩慢放出的熱量。巨大的熱量會讓鋯合金和水發生反應生成大量氫氣。之後會出現由於氫氣累積過多,壓力過大,導致爆炸。最後巨大的熱量會融化整個燃料棒,使鋯合金裡的燃料塊脫落出來。這就是所謂的堆芯融毀,也就是核電站最可怕的事故。”

“……能不能避免爆炸的發生?”韓楓“沉著”的話語裡帶著一絲顫抖。

“融毀不是爆炸……但比爆炸更恐怖。核輻射會肆無忌憚的汙染這裡的每一寸土地。未來百年或千年才能恢復。”

“那怎樣才能避免你說的融毀?”

“抱歉韓隊……我……我沒有辦法。失冷早就已經開始了……”說完,工程師慢慢低下了頭……

“距離核電站反應堆融毀的時間,大約是48小時以後,至少在36小時之內不會發生,這一點我很確定!”突然,工程師將頭抬起,堅定的說著。

這句話給了韓楓一劑“強心針”!隨即說道:“意思是我們還有不到兩天的撤離時間?!”

“對。”

“好!快回去!回去通知大家撤離!”說完,韓楓抬腿往核電站的大門口處走去,路上韓楓還追問工程師道:“咱們需要撤離多遠?這個洩露的核輻射半徑是多遠?”

“嚴格意義上講,核輻射沒有半徑這一說。因為輻射物質衝入大氣後,會隨著風等氣候條件,迅速擴散,但由於爆炸地點是輻射的根源,所以輻射地點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

想了一下,工程師繼續說道:“據我估計,這樣的核電站洩露……三十公里範圍內是極度危險區!一百公里是緩衝區,雖然這個距離有危險,但危險也不會太嚴重。如果想完全避開這裡的核汙染的話……起碼需要撤離到距離此處一百五十至兩百公里遠的地方。”